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吳克儉:真正參與“佔中”的大學生比例不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10 14:40:07


 

  人民網記者:在內地,上幼兒園、幼升小、小升初,還有高考,一步一個坎兒。那麼香港是如何做的,有哪些經驗和教訓?

  吳克儉:以前香港的公開考試較多,但漸漸我們意識到重要的不是考試,而是用評估來協助學生學習。所以,如今就少了公開考試和考試的壓力,增加評估學習的功能。

  12年免費義務教育,對學生家長來說,找學位並不難,難在找什麼樣的學校。如今香港的學校制度分為官立、資助、私營和國際學校,這為不同背景不同興趣能力的學生提供多樣的選擇。幼兒園方面,香港有一千間幼兒園,分為全日、半日、長全日等,提供了足夠的學位,但也存在了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家長選擇就近上學,但也有堅持選擇名校,這就導致有更多人選擇名校帶來選校競爭。對此,特區政府著重提高學校的“普遍質量”,以提升優質水平來滿足家長對名校的需求。

  在信息方面,特區政府提供信息科技平台,供家長搜索學校的歷史背景、教學理念等信息,以全方位了解學校,進行選擇。

  安排入學方面,官立和享受政府資助的小學自行收生的比例為50%,中學為30%,以透明標準供家長申請就學,另一部分則以統一派位的方式收生。兩種方法,均強調招生派位的公平性與透明性。

  人民網記者:香港回歸已經近20年,在促進香港與內地的交流方面、在加強香港學生對祖國的認知方面,香港教育局都做了哪些工作,有哪些不足?

  吳克儉: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香港與內地的交流也日趨頻繁。特區政府希望香港學生能夠更了解國情。

  在課程上,從小學到中學,特區政府設置一系列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幾年前推行的國民教育課雖有爭議,但仍在一步步持續推進,只是免除政治爭拗,鼓勵學校從德育、國民及公民教育持續進行。小學的常識課程,中學的通識教育科、中國歷史、地理和科技等等,加強中國的元素,讓學生多接觸了解國家。

  特區政府也堅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鼓勵老師家長參與兩地交流,協助學生認識國情,了解祖國。“姊妹學校”計劃將300多所中小學與內地400多所學校配對,在不同層次開展交流活動,如學校互訪、課程互通、教研合作、學生家長互動等。現時每年有5.5萬中小學生參與交流,多集中在廣東省。但這還遠遠不夠,教育局希望內地有更多省份能夠參與進來,加大交流範圍及程度。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就建議學生在中小學階段至少各有一次獲得資助到內地交流。

  針對大學課程,教育局希望兩地加強互相研究,加強職業部門的互相分析、互相配合。香港大學生“萬人計劃”提供兩地青年互動的機會,讓香港青年通過親身經歷來了解國情。同時,希望將來能進一步拉近與內地的教、學關係。

  人民網記者:現在,有很多內地學生到香港上學,在人數上有怎樣的變化趨勢,他們畢業後有多少留港,又有多少回內地?您有相關數據嗎?

  吳克儉:特區政府積極推動香港成為區域教育樞紐,吸引各地精英,其中與內地學生的交流是重點。在2009-2014年5個學年中,共有超過9萬內地學生來港讀大學及研究生課程。2013-2014學年,就有2.5萬內地學生來港,比5年前增加兩倍。為了鼓勵內地學生來港學習,內地學生在畢業後獲准一年時間在港找工作,更深入地了解香港。截至2014年底,利用這個政策留港的內地學生達到了3.9萬人;2014年,就有超過9700內地畢業生獲准留港或回港,較5年前增加了兩倍。該措施使得畢業生的職業生涯發展不受地域限制,為香港及國家培養人才,提升國際競爭力。

  人民網記者:持續兩個多月的非法“佔中”告一段落,期間有不少學生參與,您怎麼看? 未來香港教育局將如何開展學生的法治教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