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魯洪柯:應增強台灣青年的國家認同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8 00:48:34


 
  第三是“中國”代表權的易手。1949年後,雖然台灣當局繼續使用“中華民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的名稱,但它實際上不能代表中國行使國家主權,始終只是一個地方當局。對外事務通常是“零和遊戲”,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此問題上大陸無法讓步或妥協。這就產生了兩岸在“國家主權”上的對抗性,在統一之前這種對抗性無法消除。

  第四是兩岸制度差異。海峽兩岸長期隔絕,政治體制、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存在差別。台灣當局一直進行“反共”宣傳,醜化大陸的一切,攻擊中共“專制”、“獨裁”,指稱大陸沒有“民主”和“自由”,一旦統一,將會危及台灣的現行制度和生活方式,很難想象台灣青年願意歸屬這樣一個國家。李登輝時期,“國家統一綱領”把中國大陸實現民主化、自由化作為統一的前提條件。陳水扁集中攻擊大陸不民主,“一國兩制”缺乏民主性,宣稱“統一不能以犧牲台灣的民主自由人權為代價” 。馬英九上台後,籍“六四風波”、劉曉波事件和香港政改等問題對大陸說三道四,宣稱台灣是“自由民主的燈塔”,要“引領中國大陸朝向自由民主的方向發展”等,加深了部分台灣青年對中共和大陸的錯誤認知,加大了建構中國認同的難度。

  第五是媒體的影響。大眾傳媒是台灣青年獲取大陸與兩岸關係資訊的重要渠道,對受眾具有潛移默化的“培養”效果。所以,媒體報道什麼、怎樣報道對於台灣青年大陸印象和兩岸關係感受的產生至關重要。1980年代後期,“報禁”結束,台灣迎來了新聞自由的新時代。島內媒體高度開放、自由多元,追求新奇、衝突、娛樂化的新聞理念,對於大陸的新聞報道負面多、正面少。台灣媒體選擇性強,大量負面報道,加深了部分台灣青年對大陸的誤解或偏見。近些年來,台灣青年對大陸的印象呈現出不平衡的特點,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對大陸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就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印象深刻、評價很高,但對大陸民主法治與人權狀況的印象和評價存有落差,島內媒體選擇性的報道影響很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