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鏡頭:樂山戰時故宮 彰顯莫忘國家危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14 00:20:34


國府題頒“功侔魯壁”金漆大匾給安谷鄉六個宗祠,彰顯保護國寶有功。(中評社 林谷隆攝)
  中評社樂山5月14日電(記者 林谷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辦公室和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聯合舉辦的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13日走訪樂山市安穀鎮抗戰時故宮博物院的存放地,感受到不只要重視文物保存,更是彰顯在國家危難中,民眾盡力保護國寶的那種精神。

  在抗日戰爭時期,故宮博物院文物為了免遭日本侵華戰爭的破壞和掠奪,從1933年2月5日深夜起,萬里顛沛,歷盡艱辛,幾經周折,先後分南、中、北三線向西南大後方轉移。其中,數量最多的9369箱文物在1939年南遷樂山,存放在安穀鄉(今安穀鎮)古佛寺、“朱、潘、劉”三氏宗祠等七座祠宇,使這批文物安全無恙、無一毀損、無一遺失地度過了戰爭歲月。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旌表各個宗祠和寺廟保護國寶的功績,故宮博物院呈報國民政府批准,以國府名義題頒“功侔魯壁”金漆大匾六塊,分別頒贈給安穀鄉六個宗祠以示嘉獎。六個金匾中尤以“朱、潘、劉”三氏宗祠為全金面黑字,為金匾中最高行賞,其餘皆為黑面金字。各個宗祠都將金匾懸掛在祠堂醒目位置,以示殊榮。

  戰時故宮老館長王聯春表示,他出生在1939年,剛好是最後一批文物運到樂山,1946年文物東歸南京時,他當時才是7、8歲的小孩,當時對故宮文物並不是特別有印象,但是長大後經營企業有掙一些錢,想回饋給社會,便投入在故宮文物南遷文資收集及戰時故宮文物保存進行。

  王聯春提到,四川樂山的戰時故宮在1946年都已經將文物全數遷回南京,一件也沒有留下、一件也沒有短缺,北京故宮及台北故宮在2010年共同舉辦“重走故宮文物南遷路”回到樂山來緬懷當初保存文物的艱辛過程。

  中評社記者走訪樂山谷安戰時故宮,發現原本存放文物的六姓宗祠及古佛寺早已景物變遷,昔日的故宮文物也全部遷回,但是卻感受到當地民眾對於能保存故宮寶物仍感到與有榮焉,正如老館長王聯春分享,他投入人民幣2000萬,以基層民眾呼籲社會各界不只是要重視文物保存,更是彰顯在文物南遷中樂山谷安民眾盡力保護國寶的那種精神,就是希望兩岸民眾不要忘記那一段國家危難時,被小日本欺凌的日子。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辦公室和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聯合舉辦的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由四川省委台辦副巡視員楊志學擔任活動總負責人、兩岸媒體18位記者擔任團員在10日起至17日,安排走訪四川前往成都、雅安、樂山、宜賓、自貢等地,採訪建川博物館川軍抗戰館、成都人民公園“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樂西公路、新津機場、華西壩內遷“五校”舊址、宜賓江安國立劇專及李莊古鎮抗戰文化、樂山戰時故宮、自貢鹽業博物館等。中評社記者林谷隆全程隨團採訪報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