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毛澤東的抗戰智慧與傳統文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06 14:11:19


 
  毛澤東肯定孔子中庸思想的積極因素。他指出:“‘過猶不及’是兩條戰線鬥爭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學,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作兩條戰線鬥爭,去肯定事物與概念的相對安定的質。”

  他認為中庸思想“確如伯達所說是孔子的一大發現,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範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一方面講親愛、講團結,另一方面又要鬥爭。那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你們在學校,一個人自身也有統一與鬥爭,自己犯了錯誤,不是要鬥爭嗎?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也是說統一裡有鬥爭。”“統一裡有鬥爭,天下萬物皆然。如果有人認為只有團結而沒有鬥爭,那他就還沒有學通馬克思主義。”

  中庸思想重視平衡。在延安財政經濟困難中,毛澤東運用《禮記·.大學篇》生財有大道的觀點指出:“食之者眾,生之者寡,用之者疾,為之者舒,是要垮台的”,呼籲全黨重視財政經濟工作,重視開源節流。這裡強調了“食之”與“生之”、“用之”與“為之”的平衡。

  從孟子那裡汲取智慧

  抗日鬥爭中,毛澤東從孟子那裡汲取了不少智慧。下面講幾個小故事。

  孟子認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強調“養浩然之氣”。毛澤東闡明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失道寡助;中國人民進行的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得道多助。我們要發揚浩然之氣,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他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中指出:“由於中國戰爭的進步性、正義性而產生出來的國際廣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總起來說,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這些都是中國的特點。”在抗戰一周年時,毛澤東出席延安各界舉行的追悼抗日陣亡將士及死難同胞大會,在大雨中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奠基,在哀樂聲中為死難者敬獻花圈。毛澤東向抗日陣亡將士獻的挽詞是“抗戰到底,浩氣長存”8個大字。

  孟子在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礎上,指出“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強調了事物的特殊性。毛澤東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即寓於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毛澤東在1936年12月寫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研究戰爭“應該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我們不但要研究一般戰爭的規律,還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戰爭的規律,還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1937年8月,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教條主義者“不了解研究當前具體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對於我們指導革命實踐的發展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因此,關於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應當著重地加以研究”。毛澤東從特殊性出發的思想方法,首先來源馬克思主義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根本方法,但與歷史傳統上孟子“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思想方法也有著密切的聯繫。

  孟子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是“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為建立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需要有必要的讓步,有必要的“不為”。毛澤東指出:“彼此不挖墻腳,彼此不在對方黨政軍內部組織秘密支部;在我們方面,就是不在國民黨及其政府軍隊內部組織秘密支部,使國民黨安心,利於抗日。‘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正是這種情形。沒有紅軍的改編,紅色區域的改制,暴動政策的取消,就不能實現全國的抗日戰爭。讓了前者就得了後者,消極的步驟達到了積極的目的。”同時,毛澤東闡明合作不能變成混一,不能放棄“有為”,不能沒有獨立自主,否則,必然犧牲統一戰線。“我們的方針是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既統一,又獨立”。

  (來源: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