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德國如何反省二戰侵略歷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13 09:53:52


 
  1949年聯邦德國成立後,阿登納政府除了決定向西方“一邊倒”、依靠美國保護其安全外,另一個重要決策就是接受歐洲聯合、共同發展的道路。法國倡議煤鋼聯盟等西歐聯合,初衷是要“拴住”德國,使它不能再威脅鄰國,西德領導人當時對此心知肚明,但還是接受了這種制約,並一再重申德國將置身於一體化的歐洲,不走“特殊道路”。

  不僅如此,作為經濟實力最強的歐盟成員國,德國意識到周邊國家對德國強大的敏感心理,因而注意“夾著尾巴做人”,在歐洲一體化問題上強調“德法合作”,在一些禮儀上把“在先權”讓給法國。德國外交部官員有一句座右銘:在歐洲建設中,“只有同法國合作,才能辦成一些事情,撇開法國或同法國對著幹,將一事無成”。

  德國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是慘痛的歷史教訓、戰勝國的嚴格管制以及民族前途的利益需要所決定的。

  首先,兩次世界大戰的結果都使德國割地賠款,這使德國有識之士不能不進行反思,得出德國不能再發動戰爭的結論。第二,二戰結束後,美英法蘇四個戰勝國管制德國時實行了“非納粹化”政策,打碎了舊的德國國家機器,對東西德社會、政治制度進行了改造。西德的《基本法》和“聯邦制”就帶有美國影響的烙印。第三,德國人在反思過程中日益認識到,不痛改前非,就不能與鄰國和平相處,也無望在世界上立足,德意志民族就沒有發展前途。

  還需要指出的是,德國的正確歷史觀也經歷了一個從被迫到逐步自覺和深化的過程。從1951年阿登納確認希特勒德國發動了侵略戰爭,德國對其後果“全面承擔責任”,到1970年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雙膝下跪,就是一個深化的過程。但理性認識的深化標誌是1985年魏茨澤克總統在紀念二戰結束40周年大會上提議把納粹德國的“戰敗日”改為“解放日”,強調德國人民從此也擺脫了納粹統治,獲得了“新生”。這不是簡單的名稱改變,而是立場和心態的轉換。正如施羅德後來指出的,“解放的感覺是後來才產生的。這是一種把德國人從犯罪的、歧視人類的政權中解放出來的感覺,是使歐洲擺脫洗劫、鎮壓和破壞的感覺。它讓德國人從精神上擺脫了希特勒荒唐的思想體系”。2005年,施羅德在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和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解放60周年兩個大會上的講話在歷史認識上又進了一步,他指出:“德國絕不能把納粹反人類的罪行僅僅歸咎於希特勒個人,相反,每一個德國人都應該進行反思”;“過去的歷史我們已經無法挽回,但我們能夠從那段歷史中,從我們國家刻骨銘心的那段恥辱中,吸取教訓”“德國決不能向試圖忘卻或不承認那段歷史的任何企圖讓步”。同年,施羅德還在《南德意志報》上撰文深刻地指出:“有人試圖對歷史作新的解釋,顛倒因果關係並否認納粹德國的罪責”“必須堅決抵制這樣的企圖:使戰爭的罪行和戰爭給德國人帶來的痛苦相抵消,使對犯罪者的討論轉變為對受害者的討論,從而使納粹的罪行具有相對性”。默克爾總理繼承前輩的反省言論,2013年在聯合國確定的“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前夕發表談話也確認:德國“對納粹罪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受害者,特別是對大屠殺的受害者,負有永久責任”“我們必須正視歷史,確保我們做國際社會良好的、可信賴的夥伴,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無獨有偶,同年,國際猶太人權組織的西蒙·維森塔爾中心在柏林、漢堡、科隆等城市張貼海報,通緝60—120名年齡在90歲左右或以上的納粹戰犯。當時德國一些報刊就評論稱:“時間不能洗刷殺人犯的罪行,年齡不能成為凶手的擋箭牌。”

  綜觀德國對二戰歷史的態度,不難看出以下特點:第一,各黨派觀點一致,歷屆政府態度如一,主流社會的認識不斷深化。第二,不把侵略的罪責推給希特勒個人或少數納粹頭目了事,而是強調德國人民有責任把納粹德國的罪行認同為德國民族歷史的組成部分,據此進行反省而不得加以篡改。第三,認罪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能見諸行動,特別是警惕新納粹主義抬頭。第四,能正確對待被侵略國對希特勒德國二戰侵略暴行的批判,不把它看作“反德”行為而表露“反感”。施羅德總理在總結德國對歷史問題的經驗時指出:“以審慎和自省的方式正確對待本國的歷史,不僅不會失去朋友,反而將贏得朋友。”

  戰後70年的歷史已經做出結論:希特勒當年企圖通過武力征服行動來擴展“生存空間”,終以可恥的失敗告終,戰後德國汲取了歷史的教訓,以真誠悔過的行動取得了受害國人民的寬恕,憑借其經濟技術優勢和優質產品通過平等互利的合作贏得市場和人心,並成為推動歐洲一體化的中堅力量,在國際上享有應有的受尊敬地位。

  德國反省二戰侵略戰爭的正確態度,為同是二戰侵略罪魁禍首的日本提供了一面鏡子。2006年,年逾85歲高齡、同日本政界交往頗多的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在其《未來強國》一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在世界上朋友甚寡。部分歸因於日本在德川幕府統治時期長達數百年之久的自我孤立,更多是因為日本後來奉行的帝國主義政策,給所有鄰國帶來了災難,鄰國對此銘心刻骨。但關鍵還是日本人對過去的征服行徑和犯下的罪行不願意承認和表示道歉……日本政治階層的多數仍在示威性地崇拜昔日的戰爭英雄及一些軍事領導人,而對戰爭受害者幾乎只字不提,更不提及遭受日本侵略的那些國家的死難者……所以,日本的所有鄰國都確信,日本人不願意進行道歉。韓國在這方面反應最強烈,中國也一樣。反日情緒在東亞和東南亞普遍存在。”

  (來源:人民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