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6日電/日前有媒體報道,微信朋友圈出現很多只需付運費即可免費領取“明星同款太陽鏡”的信息。有人付了運費後,驚呼上當:拿到的眼鏡質量低劣,所謂的“運費”除了能夠支付成本和真實運費,賣家恐怕還有得賺。原來,這是一種新型騙局:商家聲稱搞推廣活動,消費者只需承擔運費,就可免費獲得名牌產品。事實上,收到的東西實為市面上廉價的“三無”產品。
其實,利用朋友圈進行詐騙的新聞屢見報端,手段也層出不窮。比如,付了代購款卻不見發貨的代購詐騙,賣家發商品二維碼實則為手機木馬的詐騙等等。
為什麼朋友圈成了詐騙的重災區?
首先,微信的用戶群體龐大,信息傳播即時性強。微信人際私密傳播、公號大眾傳播兼具的特點,使得一條信息可以得到高頻、反覆地傳播。詐騙信息混雜其間,很容易實現病毒式擴散。
其次,朋友圈詐騙中賣家容易占據主動。正規的電商平台購物,質量好不好,買家可以從其他買家對產品的評價上來判斷。如果到手的產品與描述有差別,買家可選擇不付款,或者給店家差評,甚至申請無條件退貨,在交易過程中,電商平台還要承擔連帶責任。
但在微信交易中,由於一對一封閉聊天,買家之間無法共享貨品質量等情況,這使得不法分子可以重複多次進行詐騙。此外,詐騙過程中的取證存在困難。不久前,“微信聊天生成器”的曝光讓人大跌眼鏡,看似“白紙黑字”的微信對話記錄,竟然可以隨意編寫。
最後,朋友圈詐騙高發還因為事後維權難。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電子商務法,微商領域也缺乏明確的監管部門。而由於個人微信賬號並不採取實名認證,即使詐騙行為發生,也很難進行事後追責。此外,朋友圈個人對個人的商品交易,超出了目前法律保護的經營者與個人之間交易的範疇,消費者後期維權成本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