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冰點時評:你真的理解什麼是貧窮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07 16:12:26


  中評社香港8月7日電/“貧窮”是近來出現在諸多社會新聞中的一個關鍵詞。“最美教師”郜艶敏被拐騙乃至家人勸阻其回家,很大原因是“家裡條件不好”。媒體盤點落馬官員,也引發了出身貧寒的官員是不是更易腐敗的話題。而近日引發關注的“最悲傷作文”,更是對某種極端貧窮的直接揭露。在廣州少女小梅遭親父猥褻事件中,母親責怪女兒報警,理由是“我們真的太窮了”,“你爸被關我們怎麼辦”。

  知乎上,也早有關於“貧窮有多可怕”的討論,“總能聽見長輩說,你一定要堅強,你不知道貧窮有多麼可怕。” 貧窮到底有多可怕,對於那些經歷過饑餓年代的人來說,應該不陌生。

  直觀印象中,貧窮首先體現為缺衣少食,即物質上的貧困。包括郜艶敏的經歷、“最悲傷作文”中所呈現的貧窮,主要是指向這一層面。但這種貧困的造成特別是延續,又很難說僅僅只是因為物質匱乏。關於貧窮的定義和標準,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提出的,“貧困必須被視為是一種對基本能力的剝奪,而不僅僅是收入低下”。

  對照這一標準,來看待現實中的扶貧,或有更多啟發。當下我們正在倡導精准扶貧,它被理解為“對症下藥”,但在更深層次上,它首先考驗的是決策機制對貧窮的感知能力,如扶貧政策如何能充分對接貧窮人群而不被扭曲。既要考慮現實中政策的執行情況,也要充分預見貧窮人群對制度的接受能力。一些新技術、致富路徑,看起來很完美,但並不一定適合具體的貧困家庭。乃至在堅硬的貧困面前,當我們用文明社會的規則去衡量一些事物時,並不一定就能代表“正義”。

  美國一個跨學科團隊曾通過研究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得出結論: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面下降。這被認為是貧窮導致判斷力下降的最新論據。但不容回避的另一個問題是,當個人依然能在貧困之下保持判斷力時,社會是否允許他們將“判斷”付諸實施。面對父親的猥褻,相較於母親的“逆來順受”,小梅依然選擇了反抗,或許是因為她尚年輕,還未被貧窮的扭曲力徹底吞噬。然而,在個體抗爭意識被磨滅之前,在一個正常社會機制之下,應該有力量讓他們逃脫被傷害的厄運,點燃改變的希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