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楊開煌語中評:台灣不願意面對外界的變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9-07 00:24:56


台灣銘傳大學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
  中評社香港9月7日電(記者 黃博寧)台灣銘傳大學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日前在福州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指出,台灣是“資訊開放,內心保守”,原因在於自身的結構性內外矛盾——對內強調自己是“主權獨立國家”,對外又得不到世界的認可,因此抱團取暖、謀求台獨,只願意吃老本,害怕面對包括大陸大國崛起在內的變化。如果大陸想要遏制台灣年輕人中國認同的消失,不應該重複用歷史和民族情懷去打動年輕人,而要能創造出如好萊塢、韓流、日本動漫等在年輕人心中有吸引力、能產生共鳴的文化。

  兩岸有和平 台灣無發展?

  面對2016年民進黨可能的執政,兩岸關係會否地動山搖?楊開煌認為,“地動山搖”是習近平為兩岸關係劃下的“停損點”,解釋權在大陸,如果蔡英文上台,再不濟就是回到2008年之前的僵持、冷和平狀態。他認為,北京應該思考如何把兩岸關係和台灣問題做細緻的切割。

  他表示,兩岸關係是區域問題,中美關係、區域關係、北京政府是決定性因素,未來台灣不管誰執政,都不能握到主導權。若未來幾年兩岸不交往不談判,對區域、大陸都不會有多大影響,只是台灣沒有發展而已。

  台灣諮詢發達 內心封閉

  也有人說,台灣已經夠發達了,不再發展也可以。楊開煌指出,這種說法暴露了一個事實——台灣雖然資訊比大陸開放,但台灣人的內心其實保守得多。

  他指出,這種矛盾來源於島內的結構性矛盾,在於島內的當權者對內高呼“我們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但世界並不這樣認可,台灣人在外界的壓力和內外不一的矛盾中生存,轉而保守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中,不願面對外界的變化,以“小確幸”來“抱團取暖”,創造“認同”以自我安慰。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