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屠呦呦:梅花香自苦寒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0-06 08:16:21


屠呦呦
  中評社香港10月6日電/“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是中醫古籍《肘後備急方》中的記載,也是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發現和提取青蒿素的靈感來源。屠呦呦憑藉發現青蒿素對瘧疾寄生蟲有出色療效,昨日與美國、日本科學家一起共同獲得今年諾貝爾獎首個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人首奪諾貝爾科學獎。

  《澳門日報》10月6日載文《梅花香自苦寒來》,文章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典出《詩經》。據考證,詩句中的“蒿”即為青蒿。“呦呦”是鹿鳴的聲音。為屠呦呦起名的父親,未曾想到女兒一生會與青蒿結下不解之緣。

  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於瘧原蟲對奎寧類藥物產生抗性,使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兩億多瘧疾患者面臨無藥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劇增高。當時,中美兩國都開展了抗瘧研究。美國篩選了近三十萬個化合物而沒有結果;中國在一九六七年組織了全國七省市開展了包括中草藥在內的抗瘧疾藥研究,先後篩選化合物及中草藥達四萬多種,也沒有取得陽性結果。

  一九六九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到“五二三項目”任務。時年卅九歲的屠呦呦臨危受命,任科技組組長,開始征服瘧疾的艱難歷程。她從系統收集歷代醫籍、本草、地方藥誌和名老中醫經驗入手,匯集了二千多種方藥,從中篩選出二百多種再篩選,最後找出了青蒿素。為驗證藥物的安全性,屠呦呦親自試服,以致後來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的發現,讓青蒿素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線抗瘧藥,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諾貝爾獎實至名歸。屠呦呦奪得諾獎,除了本人獲得應有的獎勵和尊重外,對於國內科技界乃至國家來說,都具有深遠意義。

  時下,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拿得出手的品牌沒有幾個,能足以影響人類的偉大發明更是鳳毛麟角。缺乏創造力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大瓶頸。

  造成這一困局的一大原因是國內科技界浮躁之風盛行。不少科研人員被功利思維所左右,他們要麼迷戀行政官級,為“學而優則仕”苦苦奔走;要麼喜好拉幫結夥,串通關係,為取得不菲的科研項目經費“走後門”、“踏歪門”;要麼熱衷於投機取巧,甚至抄襲別人的學術成果,走上造假捷徑。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