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高校智庫怎樣真正“有營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2-05 00:23:00


  中評社北京12月5日電/新聞背景:從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到今年“兩辦”共同發文,全國上下掀起了“智庫熱”。作為一路重要的智庫大軍,高校也紛紛籌建智庫,以服務國家決策需要。但這股大潮也引發了一些憂慮:高校建智庫會不會出現“過熱”,會不會對學術造成傷害?大學與智庫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

  大學建智庫有其必要性。從高校本身來看,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力量、近半數的兩院院士、60%的“千人計劃”入選者,以及規模龐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隊伍。再加上學科齊全,基礎研究力量雄厚,對外學術交流和合作廣泛深入。種種得天獨厚的條件加上國家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使高校智庫建設必須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此外,在高校的三大功能“知識創新、人才培養、服務社會”中,知識服務國家社會的發展是其中重要的功能,況且我國大部分高校均是財政撥款,高校的知識生產如何與國家社會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但“必須考慮”,並不意味著不會遇到問題。大學智庫建設過程中的實際情況,比想象中要複雜。高校智庫建起來容易,但真正實現良性運作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例如,有的高校學者寫的決策咨詢報告不“接地氣”,不了解社會生活中實際發生了什麼;有的高校學者參與決策咨詢的熱情並不高,從事決策咨詢工作在當前的學術評價體系中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科研經費管理不靈活,教師的智力投入得不到回報;高校智庫的運營工作很多是落在年輕教師身上,但年輕教師既要上課、又要搞科研,基本工資又太低,還要想著掙錢貼補家用,現在又要搞智庫,青年教師的壓力越來越重。

  綜合來看,高校智庫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實並非完全是高校智庫本身的問題,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整個中國高校系統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只是智庫建設讓這些問題凸顯出來了。例如,現在中國大學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越來越看重在SSCI國際期刊的發表量。但當前SSCI期刊的編委大都是西方人。要在這些期刊上發文章,不得不迎合西方人所關心的學術問題和學術口味。倚重國際期刊的發表對學術發展有積極意義,但過度倚重會使哲學社會科學越來越脫離中國實際,使研究者只關注數據采集、論文生產,而忽視了真正的“中國問題”。再如,學術評價的單一化會扼殺研究者在不同領域的創造性發揮。現在有學校已經給上課優秀的老師開辟了職稱晉升的通道,是否也可為決策咨詢做得好的老師開辟職稱晉升的通道值得思考。

  高校與智庫之間的關係,某種程度還可以簡化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關係。對大學建智庫的擔憂,主要是擔心智庫會傷害大學的基礎研究,本末倒置。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之間存在張力,但兩者不是對立的。應用研究離不開基礎研究;而應用研究做得好,也可以刺激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創新。究其根本,當前最重要的問題,並非是高校智庫建設傷害了對基礎研究的重視和投入,而是大學體制機制中的部分問題阻礙了知識創新。不管是應用研究還是基礎研究,所面臨的機制問題是一樣的。如急功近利、心態浮躁、只有兩三年投入就期望有重大理論突破等,這些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共同面對的問題。

  理想中的高校智庫研究應該是這樣的:社會實踐中所湧現出的問題,促使高校智庫設立相應的研究項目,高校老師帶領學生投入項目研究、收集數據、分析情況,在此基礎上撰寫學術論文和決策咨詢報告,學術論文可以在專業的期刊上發表,決策咨詢報告則送到相關部門服務於決策,學生在研究過程中也可以得到學術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這樣使得知識創新、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真正能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