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華僑成中朝貿易先鋒:用土特產換手機DVD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2 11:23:59


平壤地鐵站一景
  中評社香港11月22日電/韓媒稱,擁有中國國籍的在朝華僑約有8000至1萬名。主要居住於平壤、新義州和清津等。與世界各國的華僑人數相比,規模并不大。但這些華僑主導著朝鮮的 “集市”(非正式市場)。最近在朝鮮出現的越來越多的被稱為“錢袋”的新興資產階級中也有很多華僑。可以自由往來於中朝之間的華僑正擔任著交易先鋒的角 色。

  參考消息網11月21日報道:據韓國《中央日報》網站11月17日報道,他們帶著朝鮮的蘑菇、海產品等熱銷產品進入中國,帶著電子產品、衣服等回到朝鮮,并無需繳付關稅。他們中大部分都是包袱商人,并非標准的貿易。

  報道稱,朝鮮集市上,韓國與美國的電視劇及電影DVD、中國產手機等可謂應有盡有,這些外國物品都是來源於華僑。一名離開朝鮮的人士表示,“華 僑們所帶來的物品大部分都是禁止攜帶的,因此很稀少、價值高、很受歡迎”,“華僑掌握著流通渠道,他們也可以很快買到朝鮮內部的物品,因此掌控了集市”。

  報道稱,在朝華僑大部分是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來到朝鮮。來自朝鮮的李華英稱,“華僑無法成為朝鮮勞動黨黨員,20世紀70年代生活如乞丐 一般”。但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後,為華僑帶來了賺錢機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轉機。在朝鮮居民中極少數人從事中朝貿易時期,華僑們自由進出中國,幾乎壟斷了 個人貿易市場,積累了大量財富。

  朝鮮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因國際孤立與自然災害等,經歷了經濟極度困難的時期,這段“苦難的行軍”時期也給華僑帶來了機會。朝鮮內部糧食供給中斷時,華僑們帶來中國產的食品等消費品掌控了朝鮮市場。

  報道稱,這其中也有不法行為。華僑將手伸向了朝鮮當局禁止的高麗青瓷、朝鮮白瓷等歷史文物。

  報道稱,朝鮮當局對華僑寬大處理,是因為華僑的存在具有兩面性。他們還可以在集市上提供朝鮮人民需要的物品,支付朝鮮人民工資,最終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