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故宮日曆》重版6年銷量翻8倍 堅持不漲價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03 17:58:41


  中評社香港1月3日電/新年伊始,相信不少讀者的案頭,已經擺著一本2016年版的《故宮日曆》。但還有不少讀者,在網上預訂的《故宮日曆》,可能還沒有拿到。因為,在大部分網店,它已經賣斷貨了,下訂單後一般要等上3到4天才能拿到——儘管,截至去年11月,2016年版《故宮日曆》已印了26萬册。這本用紫禁城“宮墻紅”布包裹的厚厚小書,也被網友昵稱為“紅磚頭”。

  《故宮日曆》曾被梁實秋評為

  “日曆中最佳之作”

  一本小小的印刷品為何能獲得如此追捧?回溯歷史,1925年正式成立的故宮博物院,在對藏品進行整理研究的基礎上,陸續編纂、出版了一系列學術研究專著和大眾普及讀物,為介紹故宮藏品、傳播傳統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故宮日曆》便是其中之一。《故宮日曆》最初出版於1932年至1936年,包括從1933年至1937年共五年的日曆,每年一册,活頁裝訂,由京滬等地商號經銷;封面和日期所用文字,除個別採用時任院長易培基先生的楷書手跡和篆書、仿宋印刷體外,均集自院藏古代楷書和隸書碑拓。故宮藏品圖片每日一張,歷代書畫、器物交雜穿插。上世紀70年代台北故宮也曾依照舊例選取院藏文物,編纂成册,由相關機構出版發行,持續數年。

  1932年至1936年,時局動蕩,小小的《故宮日曆》,卻年複一年地堅持著,也成為許多人醉心傳統文化、走上求藝之路的開端。在一些老畫家早年學畫經歷的回憶文字中可以發現,在當年信息相對閉塞、資源匱乏的環境下,就是一本《故宮日曆》,為其啟蒙,做其良伴。

  不僅如此,《故宮日曆》還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相送的頭號禮物,俞平伯就曾將《故宮日曆》贈送給老師周作人,梁實秋獲贈《故宮日曆》後,還將其評價為“實日曆中最佳之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