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互聯網+”將引發西方國家生產關係大變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27 00:29:14


  中評社北京1月27日電/美國《外交》雙月刊2015年7/8月號刊登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題為《為什麼說技術樂觀主義者錯了》的文章。文中指出,有這樣一個“樂觀的版本”:“人類將在信息技術、機器人、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的突破令過去兩個世紀所取得的成就黯然失色。人類將過上更像神一樣的生活”。而馬丁·沃爾夫並不贊成這樣的觀點,他認為:從理論上講,真正智能機器“能夠使人類過上比現在好得多的生活。它們最終能否做到這一點,取決於這一成果如何產生和分配”,“首當其衝的就是經濟增長疲軟與不平等顯著加劇的並存”,“最終結果也可能是產生極少數大贏家和大量失敗者”;“畢竟,決定結果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經濟和政治制度。如果我們現有的經濟和政治制度不能給我們想要的結果,我們就必須修改它們”。
 
  儘管上述結論極有可能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框架之內的改良主義的主張,但此文從一個側面說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入發展,隨著世界左翼和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復興,在資本主義的心臟地區,在美國主要的刊物上,竟然也出現了要求現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制度及分配制度必須修改的觀點。這對現在一些仍執著篤信“新自由主義”能夠救中國、救世界的人應該是一個提醒。
 
  一、當今世界處於“互聯網+”領銜的生產工具大變革時代
 
  從一定意義上講,任何社會的發展變化,往往是從生產工具的發展變化開始的;生產工具的大變革必然引發生產力的大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力的大發展最終必然要求變革現存的生產關係。
 
  當今世界正處在生產工具大變革的前夜。這一大變革主要表現在互聯網的誕生和發展。從生產工具的角度看,全球已開始進入“互聯網+”時代。在工業領域,主要是互聯網加機器人、3D打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太空技術、傳統製造業等;在農業領域,是互聯網加智能農業、生物工程等;在第三產業,是互聯網加金融、商務、教育、醫療、媒體、各種新興服務業等;在社會領域,是互聯網加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交往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等。
 
  在今後若干年內,“互聯網+”這一新興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的誕生與發展,將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勞動效能,並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迅疾地衝擊人類的時空觀念和交往思維方式,改變經濟社會運行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等。以數據海量采集、存儲及其分析應用為基礎的“大數據”理念和技術,也是繼雲計算、物聯網之後全球信息產業的又一次聚合和提升,都屬於“大互聯網”的範疇之中。可以說,以互聯網技術領銜的信息革命與先進製造業技術相結合帶來生產力的巨大提高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和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全球範圍內興起和迅猛發展,充分彰顯著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威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