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劉軍:當今中國周邊外交的特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04 16:40:05


 
  西穩

  在西邊,中國與中亞四國即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以及南亞四國即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爾接壤。

  中亞四國即四個“斯坦”,都是伊斯蘭國家,哈、吉、塔三國都是上合組織成員國,而哈薩克斯坦與中國關聯緊密,兩國的油氣合作尤其緊密。四國都有明顯的宗教極端主義問題,而阿富汗是其中最為明顯的。冷戰結束以來,在新疆地區,“東突”等伊斯蘭極端主義勢力內外勾連,不斷興風作浪。伊斯蘭極端主義、分離主義和恐怖主義這“三股勢力”逐漸成為中國的心腹之患。

  在國際反恐合作中,“疆獨”問題早已淪為歐美克制中國的有利抓手。中國在上合組織框架內與哈、吉、塔三國展開安全合作並取得了成效,而對於阿富汗局勢,中國仍然謹慎但已力求有所作為。

  比較而言,南亞四國的情況更為複雜。巴基斯坦是“全天候的戰略合作夥伴”,堪稱中國的天然盟友;印度是“戰略合作夥伴”,但兩國之間仍然存在邊界問題、西藏問題等長期的爭議和分歧,兩國之間的互信問題始終揮之不去,而印度一貫視中國為強有力的國際競爭者;不丹是唯一未與中國建交的鄰國;尼泊爾長期倚靠印度,但如今對印度強勢介入其內政外交深存忌憚,從而開始搖擺於中印之間。

  總體來看,在處理與中亞四國和南亞四國的關係時,中國採取的是“西穩”策略。

  南進

  在南邊,中國面臨的既有陸上的三個鄰國即緬甸、老撾和越南,也有海上的四個鄰國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文萊。

  陸上的三個鄰國中,緬甸曾經長期與中國有著“胞波情誼”,但“民主化”之後的中緬關係趨冷,中國企業在緬甸的多個大型項目被迫停工。翁山淑枝所在的“全國民主聯盟”贏得選舉之後,中緬關係有可能進一步疏遠。貧弱的老撾是社會主義國家,與中國關係穩定且較為友好。越南曾經與中國有“同志加兄弟”的特殊關係,但中越戰爭之後長期斷交。複交之後,兩國關係很快又因南中國海爭端而再次陷入起伏跌宕之中。越南在強化其對相關島嶼的軍事占領的同時,游走於歐美俄諸大國之間,並以此牽制中國。

  海上的四個鄰國即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和文萊,這四國都是東協(亞細安)成員國,而中國與東協的合作關係已堪稱區域合作的典範。但具體到東協各國的時候,情況又有不同。作為美國盟友的菲律賓,雖國小力弱,但積極充當美國的打手,在南中國海屢生事端,中菲關係長期低落,爆發衝突的可能性相當大。馬來西亞與文萊雖然也與中國存在島嶼爭端問題,但都較為克制,雙邊關係並未因此受到嚴重影響,而印尼則與中國有著較為友好的雙邊關係。

  在落後於菲律賓、越南等國約30年之後,2014年初到2015年6月,中國開始了對南中國海部分島礁的吹沙填海作業,引發了菲、越等國的激烈反應,而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則趁機以軍事手段介入南中國海。閉幕不久的第27屆東協峰會《主席聲明》,對各方在南中國海島礁建設軍事前哨等做法表示擔憂。

  一個沒有海洋的中國,是不可能崛起的,更不可能成長為世界大國。於中國而言,南中國海問題是主權問題且已陷入無路可退的困境之中。

  總體來看,在處理與南邊陸上三國和海上四國的關係時,中國採取的是“南進”策略。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先是淪為全球化的深刻受害者,繼而演變為冷眼旁觀者,而如今已成長為積極參與者。十七大以來,中國確立了“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基調。習近平政府上台後,相繼推出“一帶一路”戰略並籌建了亞投行,周邊外交在中國外交中的地位明顯上升,打造利益、責任與命運共同體已是中國周邊外交的主題詞。

  中國不是地區國際秩序中咄咄逼人的破壞者,但確實是積極穩健的參與者。當前,中國的周邊外交戰略呈現出東守、北固、西穩、南進的特點,既體現了中國發展的需要,也呼應了國際格局的調整。

  (來源:聯合早報 作者劉軍為雲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副教授)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