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郭正亮:台灣經濟可以脫離中國多遠?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3-21 11:56:58


  
  事實上,中國也是台灣對外貿易的最大順差來源,2010年台灣對中港貿易順差高達771.7億美元,同期對全球貿易出超只有232.4億美元,如果沒有中港貿易的巨額順差,台灣早就陷入貿易赤字。

  正因為台灣經濟發展需要外貿帶動,與台灣出口品項重疊高達66%的韓國,自然成為台灣經濟的首號勁敵,積極簽署FTA的韓國,顯然在關稅競爭具有極大優勢。根據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杜震華研究,韓、美FTA在2012年生效之後,2013年韓國對美出口增加4%,台灣卻反向衰退9%,台灣對美出口超過10億美元大類,幾乎全面失利,包括農業(台-12%;韓+8%)、紡織成衣(台-2%;韓+5%)、工業製品(台-9%;韓+4%)、電子製品(台-6%;韓+2%)、道路車輛(台+11%;韓+18%)等等。

  2015年6月生效的韓中FTA,固然設有三年緩衝期,但最晚從2018年起,也將對兩岸貿易帶來嚴重衝擊。台灣出口美國只佔10%,出口中、港高達35-40%,如果台灣新政府遲遲無法完成兩岸貨貿,台灣企業眼見2018年之後必將面對韓國的不公平關稅競爭,很可能提前出走進行海外佈局。

  更嚴重的是,一旦兩岸貨貿協議停擺,還將連動到其他區域貿易組織,導致台灣無法參加RCEP,甚至還可能增加台灣參加TPP難度。畢竟,東南亞各國除了菲律賓之外,中國都是第一大貿易夥伴,不管是過去的“東協加一”或是未來的RCEP,中國對東南亞讓利都是促成區域貿易組織的關鍵因素。台灣如果無法簽署兩岸貨貿協議,東南亞各國基於尊重中國,也不可能同意台灣參加RCEP。

  文章說,2015年台灣出口東南亞比重占24%,由於韓國早在2007年就與東協簽署FTA,台灣企業迫於關稅劣勢,早已陸續出走到東南亞,如今一旦確定無法參加RCEP,台灣企業恐將捲起第二波東南亞出走潮。台灣2015年出口中港39%,加上出口東南亞24%,已高達總出口63%,相較於韓國的全球FTA覆蓋率,2015年已高達62.66%,台灣的全球FTA覆蓋率只有11%,面對如此明顯的關稅不公平競爭窘境,台灣企業要響應新政府投資台灣,恐將面臨嚴峻挑戰。

  此外,兩岸貨貿協議一旦流產,也可能導致台灣更難參加TPP。TPP固然是由美國主導,但美國並非一國說了算。台灣作為第二輪申請參加國,依規定必須得到12個TPP創始國全部同意,才能過關。問題是,12個創始國之中,中國是其中9國的最大貿易夥伴,部分國家如馬來西亞、越南,未必完全聽從美國指示,一旦中國以“兩岸尚未完成貨貿協議”為由,或主張“兩岸同時參加TPP”,台灣能否在美日力挺之下順利參加TPP,恐怕也不無變數。

  綜上所述,也難怪3月12日,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也表達類似看法,認為“新南向政策的實際運作不如想象容易”、“台灣進不了東南亞國協”,並質問“東協連不進去,大陸我們不要連,TPP又晾在天空,我們到底要什麼”?他進而警告說:“大陸只要把台灣晾在旁邊,台灣企業恐怕就跑光了,而且不會敲鑼打鼓”。

  台灣經濟需要外貿帶動,貿易依存度始終超過100%,出口將近40%到中港,24%到東南亞,如此依賴亞洲外貿,一旦不能簽署兩岸貨貿協議,也不能參加RCEP,如何因應韓國的不公平關稅競爭?台灣新政府如何阻止企業出走?這些問題,恐怕都需要實事求是的明確答案。

  文章說,畢竟,也只有先回答台灣經濟能夠脫離中國多遠,我們才能了解台灣要走自己的路,能夠走多遠。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