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還原真實形象 聚焦留學生群體中五大門派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4-04 00:06:53


 
  彭紅森表示,一開始正是被英國的學術優勢所吸引,才會想到申請英國博士。這裡成熟且系統的教育體系讓他感覺科研生活比較踏實,而且生活壓力相對更小。雖然博士生活絲毫不輕鬆,幾乎沒有什麼娛樂時間,連偶爾的聚會都在討論合作和交流學術經驗,但是他很享受這個過程,而且能感覺到“自己至少沒有給祖國丟臉”。

  2014年,彭紅森博士畢業。“當我得知博士答辯通過的那一刹那,我看著200多頁的畢業論文,耳邊充斥著周圍所有人的祝賀聲,我感受到深深的成就感。”兒女的出生也沒有讓他停下工作的腳步。“我會鼓勵留學生去了解英國文化,但身上優秀的中國文化印記在英國更需要保留,去發揚,感染英國人。這是出國留學生的責任。”對於未來有志於來英國從事理工科科研的留學生,他給出的建議是,下功夫提高英文學術交流和思維方式,平時多看科研論文多思考。

  同樣憧憬於英國的學術資源,來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媒體與傳播學系的在讀博士林雨(化名)在2011年踏上了英倫土地。彼時,她已從中國本科校園獲得了新聞和法學的雙學位,並積累了兩年的工作經驗。她坦言,自己是在工作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並萌生了求學深造的想法。於是,她申請了LSE的傳播與發展碩士項目。

  在林雨看來,英國碩士的課程制度雖然基本只有一年,但課程體系都比較完整,緊張有序的學習節奏也能鼓勵學生不斷挑戰自我,達到更高的學習目標。“記得我剛到英國時,覺得英國口音特別難懂,當時很灰心。但我的美國、埃及、希臘室友們都特別熱心,他們幫助我漸漸樹立了自信。”回想初到倫敦的時光,林雨表示,能在年輕時擁有一段海外求學經歷、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是足以銘記一生的美好回憶。

  談到在英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差異,林雨認為,碩士課程的時間緊凑,課程壓力較大,尤其對於傳媒等社會科學專業來說,更需要了解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知識。而在博士階段,學習時間相對自由,但也意味著學生需要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控力。

  對於有志從事學術事業的中國留學生,她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無論在哪裡,攻讀博士都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無論將來工作還是讀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永遠是最重要的。”
交際派:舉辦活動緩解文化衝突 感受多元化生活

  崔戎凱是倫敦大學學院(UCL)中國學聯主席,他對歐洲時報記者表示,自己身邊接觸到的中國留學生形象是多種多樣的,有學霸、有宅男的,還有善於交際的,但總體來說,隨著年級升高,語言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越來越強,不管是和同胞還是外國同學、教師,交流和溝通都是更加密切的。

  就倫大學聯來說,近年來也開始跟倫敦大學其他社團進行合作,比如與經濟社團合辦前往歐盟總部參觀的歐洲游,這不僅增進了外國學生對中國的了解,也增進了中國學聯在大學中的影響力。

  除了人際交往能力,崔戎凱認為,留學生在出國之後,對祖(籍)國的認同感肯定提高了。對此,他深有感觸,“在中國的時候我們可能偶爾會抱怨食品質量、污染等問題,但來到海外之後,身在異國,卻忽然意識到正是因為祖(籍)國對我們的關懷,才讓我們在他鄉找到溫暖的感覺。”

  崔戎凱表示,自己剛來英國時遇到了文化衝突,尤其在飲食習慣和人際交往方面。“我自己是山東人,說話特直,但是一過來發現英國人慣用客氣話,常用‘I’mafraid’開頭,可能就是批評也說得很委婉。我就習慣於直接會說出我心裡的想法,有可能傷害到別人。”不過,崔戎凱說,幾個月之後自己就慢慢適應了。“還是要從內心打開自己,從共同參加活動開始,交一群外國朋友。”除了參加針對中國學生的華人社團,還要盡量多去參加外國社團活動,鍛煉口語,因為只有更多元化的感受和體驗,才能充分利用在英國上學的機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