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用心串起香港文化珍珠--專訪許曉暉副局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21 19:58:40


  
  西九文化區(圖片轉自網絡)

  政府角色──創造多元發展環境

  問:香港文化事業發展及古物古蹟的活化、保育現狀如何,政府有什麼大計及政策支持?在承傳和推廣中華文化方面,有什麼提升空間?

  答:政府文化政策立足於以人為本的願景: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同時植根中西文化,應以中外文化藝術來豐富市民生活,而創意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原動力。我們的工作目標,是為業界和市民提供廣泛參與文化藝術創作機會,並創造一個有利文化藝術多元及均衡發展的大環境,既支持保存弘揚傳統文化,同時鼓勵藝術創新,使香港成為中西文化創新與交流的重要樞紐。

  我們一直向著這個目標努力,像近年展開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提名七百多項,最後例入本地清單480項,同事們現在正從這些項目整理出香港代表名錄,希望日後更有系統地在名錄中選出項目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香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十項,其中粵劇在粵港澳共同合作和國家提名下,更成功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並列入其代表名錄。集各界之力,我們希望用更生活化的手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其它中華文化的傳承。例如,盂蘭盛會此一香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去年開始嘗試復興“搶孤”,今年則計劃讓社會進一步認識盂蘭的孝道精神,希望重新呈現農歷七月作為洋溢親情與祝福的感恩月份,推動“盂蘭文化節”和“夏日孝感盛宴”,民間今年也首次舉辦“盂蘭跑”,途經長生店以東華義莊為終點,讓跑手沿路思考生死意義,這是大家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習俗和現代生活結合起來的努力。

  無形的文化傳承,透過跨界別合作,政府與社會各界確實付出不少心思和努力,而保護有形的歷史建築同樣重要,政府也實施了一些鼓勵政策。例如,發展局有一計劃推動政府和民間一起保護古物古跡,成功申請的民間團體獲政府支持最多一億港元(下同)對古物古跡進行修復,另可動用五百萬港元作為啓動經費,達至長期自負盈虧持續經營。現在已被政府列作歷史建築共一千四百多處,已公布了四批由民間團體參與的活化項目,第五批活化古跡不日亦將推出。

  過去數年,政府不斷加大在文化藝術方面的投入,2016-17年度總開支逾40億港元(下同),當中並不包括基本建設及工程開支。西九文化區方面,政府已向西九管理局提供216億元的一筆過撥款,用以打造一幅約40公頃的優質臨海地段成為世界級綜合文化藝術樞紐,讓中西經典與當代藝術文化都能在香港更好地呈獻發展。

  在推廣中華文化手法上我們需要更時尚、輕鬆和生活化的方式,讓大眾更感興趣、大家更容易入門。中華文化很多斷層源自上一、兩個世紀,甚至可追遡自宋末以來隨外族入侵開始逐漸花果凋零,“五四”運動時期人們更對自己文化失去了信心,以為單純全面學習西方就是最好。正因為這些斷層和教育上的側重點,我們在推廣中華和本土文化時更有責任要加倍努力,任重道遠,而手法風格上要更加追上時代、適合年青一代。

  中華文化本身無疑比較艱深,要有一定積累才能理解欣賞。因此,需要通過日常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把中華文化融入其中,讓青年人感受到傳統文化不老,並與時代息息相關,願意自發親近學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