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八旬黨員夫妻自願捐獻遺體 黨齡均超60年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01 14:59:54


叢培蘭與遲和齋趕在“七一”來臨前自願進行了遺體角膜捐獻,以此作為獻給黨的“生日賀禮”。(來源:齊魯網)
  中評社北京7月1日電/在濟南,一對黨齡超過60年的老夫婦近日在濟南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自願進行了遺體(角膜)捐獻,以此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生日賀禮”。

  兩位老人的名字是叢培蘭與遲和齋,叢培蘭入黨已有63年,老伴遲和齋黨齡更長,入黨至今已經有70年了。6月30日,齊魯網記者來到兩位老人的家中,聽他們講述了入黨一甲子的經歷以及此次“向黨獻禮”的心路歷程。

  [老照片]  

  父親是抗日烈士

  弟弟是援朝軍人

  走進兩位老人的家中,就如同走進了一段歷史。墻上、冰箱頂上、橱櫃裡、桌子上的玻璃板下,到處都擺放著年代不一、尺寸不一的照片,有些已經模糊發黃,昭示著它們經歷過的漫長歲月。

  “我的父親遲忠善1938年參軍入黨,1942年參加招遠七三戰役犧牲,他的名字就刻在當地的烈士塔上。”遲和齋老人還保留有前往英雄紀念塔悼念的照片,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父親,是遲和齋與叢培蘭心目中的英雄。

  稱得上英雄的還有叢培蘭老人的弟弟叢培仁。談話間,叢培蘭老人從橱櫃裡珍重地取出一塊毛巾包著的方形織物,打開來,一角上寫著“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字樣。“弟弟是幫助照看負傷回國志願軍的軍醫,現在也已經不在了。”

  主臥的書櫃上,並排擺放著兩位白髮老嫗的黑白照片,她們是遲忠善的母親與岳母,兩個相框右側分別貼著父親與岳父的名字,“沒有他們老了以後的照片,就用名字吧。”看著兩個相框,本來興致勃勃說著話的遲和齋有片刻的安靜。

  [老黨員]

  妻子黨齡63年

  丈夫黨齡70年

  “我老伴是建國後入的黨,我入黨是在解放前,那時候,入黨還是一件秘密的事情,我也年輕,虛歲才十五。”

  雖然已經過去了差不多70年,回憶起入黨時的情景,遲和齋還是歷歷在目。他記得介紹人也就是自己的老師第一次和自己談話的樣子,記得老師放在掌心的宣傳册,記得第二次談話時老師問“你願意入黨嗎”,而自己當時斬釘截鐵地說了“我願意!”

  “當時老師問我,入黨理由是什麼?我年輕嘛,就說我爸爸是八路,我也要當八路!那時候要填表,這個填到表上有些不合適嘛,老師就教了我一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於是,在1946年,受父親影響頗深的遲和齋入了黨,差不多十年後,遲和齋與同樣是黨員的叢培蘭喜結連理,自此風雨同舟,“兩個人,一輩子都在為黨做工作。”

  [老來伴]

  三個孩子都在海外

  曾為工作“分居”十年

  雖然結了婚,遲和齋與叢培蘭卻有整整十年時間幾乎處在“分居”狀態。“我們兩個人的青春是分離的,”遲和齋半開玩笑地說起,“那時候她在西邊上班,我在東邊,兩人連個自行車都沒有,一個月才能見一次面。”

  而叢培蘭回憶起那段歲月,也是無比唏噓,“我後來當婦產科醫生嘛,工作實在是忙,孩子們幾乎是靠他們父親拉扯大的。”

  說到這裡,開朗的叢培蘭揚頭衝著老伴來了一句“謝謝你啊!”本來坐在門口、愜意搖著蒲扇看老伴接受採訪的遲和齋聽了這話,笑眯了一雙眼。

  雖然三個子女都去了國外,滿屋子和子女們的合照還是定格了兩人的幸福:有年輕時抱著嬰兒的樣子,有兒女滿堂的全家福、也有上了年紀在兒女陪伴下補拍的婚紗照。記者還看到了一封毛筆的書信,遲和齋的筆跡,落款時間是2006年的情人節,正是一封“情書”。

  [小心願]

  老兩口七一相約捐獻

  為黨和人民再做貢獻

  性格開朗的叢培蘭有著一副熱心腸,她曾是山東省勞動模範,有一沓子的市勞模和其他獎勵證書,從業生涯中,她接生了一萬多例新生兒,由她創造的“萬例無差錯”記錄還被寫入教科書。

  大約一個星期前,叢培蘭在雜誌上讀到,遺體短缺已成為制約醫學教學發展的一塊短板,直接影響臨床醫生培養質量。老人當即決定,通過濟南市紅十字會在逝世後將遺體(角膜)無償捐獻給醫學事業。

  “哪裡需要就用到哪裡,只要對社會有用,我們就應該盡我們的最大力量。”叢培蘭說,自己暫時還沒把這件事告訴孩子們,不過她自信能夠得到孩子們的理解和支持。而在她的影響下,老伴遲和齋也決定登記捐獻,“活著能夠為黨和人民辦點事情,如果死了也能為社會做出點貢獻,何樂而不為呢?”

  據了解,截至目前,濟南市紅十字系統遺體捐獻登記2093人,其中240例已實現捐獻,角膜捐獻登記695人,其中130例已實現捐獻。

  (來源:齊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