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私募保殼“生死時速”:借錢月息一分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0 09:39:28


 

  “8月1日保殼大限,確實讓一些私募公司頭疼,因為市場環境不好,募集產品不容易,現在公募也不好發,私募更不好發。”深圳上德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立鬆告訴記者,“我知道的情況是,一般都是私募自己先籌集一些資金,把殼保住。”

  玄甲金融投研總監衷亞成也告訴記者,“目前協會對於保殼類私募基金產品備案有一定的窗口指導,例如基金資產初始規模不少於500萬、不得存在投資顧問、不得發行結構化產品等。因而為了保殼,不少私募不惜以10%/年以上的收益吸收優先級資金,名義上以純管理型產品發行,但在後端,保殼私募與優先資金提供方簽訂了一系列保本保息的利益安排協議。”

  “私募殼”最低150萬 

  一邊是保殼之戰正酣,另一邊則是殼價水漲船高。

  “私募‘空殼’的價格是10萬,而備過案、有產品的私募殼,能炒到一百萬以上,根據殼具體情況有不同的價位。”一位私募基金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

  以李迪的公司為例,在私募新規下,李迪作了兩手準備,在保殼的同時,也在關注賣殼的行情。

  “我們公司在沒出法律意見書之前,買殼方出的價格多是七八萬,也有的高達十來萬。而保完殼的私募公司,比如已經完成首只產品備案的,我前段時間問過,最低的價格是150萬以上。”李迪說。

  這個價格貴麼?一位深圳私募業中介人士告訴記者,“工商註冊不用花錢,出法律意見書一般不超過5萬元,就是說私募殼成本在六七萬元。”

  那麼,為什麼私募殼的價格可達150萬?

  李迪簡單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自己保這個殼都已經花了六七十萬。其中,法律意見書、公司的墊資等幾項運作成本加在一起有十多萬。然後為保這個殼,這段時間資本成本花了40多萬,加上其他費用,總共六七十萬。”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