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票補”減少致票房疲軟 大量砸錢票房虛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1 10:55:27


  中評社北京7月21日電/“9.9元看一場電影的好事,今年我還沒遇到。”愛看電影的大學生王晗去年還能經常在電子購票平台上買到9.9元、19.9元的低價電影票,但今年的票價幾乎都在三四十元的價位上。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電影票房總和為246億元,增長速度遠低於業內預期。多位業內人士透露,票房疲軟和電商平台電影“票補”逐漸減少有很大關係。

  所謂“票補”,本是電子購票平台的營銷手段。在每部電影上映之前,發行方(片方)和影院會商定最低票價,一般在30元到40元之間,而此前影迷能從電子購票平台買到低至9.9元的電影票。這其中的差價多數是由電商售票平台及片方在補貼,簡單地講,也就是它們“掏錢請觀眾看電影”。

  初衷

  “開業酬賓”吸引人氣

  在電影業內,不少人把“票補”比喻為超市的“開業酬賓”。對片方來說,通過預售、超低價的形式,可以提前鎖定一定票房、吸引部分觀眾,然後利用口碑效應帶動話題,擴大聲勢。在電影評論資深撰稿人龔進輝看來,“票補”之所以在中國電影行業流行,與優步、滴滴等打車軟件通過補貼異軍突起帶來的啟發不無關係,其本質是一種資金杠杆遊戲,希望通過小投入來撬動大票房。他認為,作為常見的促銷手段,“票補”的確帶動了觀眾觀影,並可以培養其觀影習慣,“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市場行為”。

  一般而言,片方和在線票務平台的“票補”主要用在電影上映前3天的預售中,前3天的票房表現對後續排片率和影片整體走勢至關重要,因此在線票務平台成為電影交鋒的主戰場。其屢試不爽的手段是以漂亮的預售票房成績增加與影院談判的底氣,促使其增加排片場次。基於現實利益考量,後者基本不會拒絕。2014年,寧浩導演的喜劇片《心花路放》上映前,貓眼電影在平台上以9.9元和19.9元的價格提前預售,預售票房高達1億元。口碑效應下,更多人走進影院,該片最終票房破了10億元。

  看到巨大的市場價值,在線票務平台迅速掀起一場史無前例的“票補”大戰,百度、阿里、騰訊三巨頭與貓眼、格瓦拉、時光網等混戰不休。2015年的春節檔令不少電影從業者印象深刻,大年初一當天,《天將雄師》《狼圖騰》等7部影片混戰,各家平台的補貼集中爆發。有業內人士透露,當時《天將雄獅》上映3天,僅貓眼一家的“票補”金額就達到5000餘萬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