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別讓電子保姆“綁架”了孩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02 10:10:47


  中評社北京8月2日電/家長如何利用電子設備,能否利用網上優質教育資源完善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看待電子設備的視角,塑造著其使用電子媒介的習慣。

  每到暑假,許多孩子奔波於各種夏令營、補習班,也有一些孩子徹底“放羊”,尤其是生活在農村的留守兒童,沒有了學業壓力和父母的直接監管,開始沒日沒夜地玩電子設備。

  從現實來看,不僅兒童觸網現象越來越普遍,觸網年齡也越來越低。有報告顯示,90%的中國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互聯網,其中城市兒童觸網率近95%。兒童首次觸網年齡越來越小,56%的兒童初次上網年齡低於5歲。另有統計報告表明,截至2015年底,中國網民總數已達6.88億,19歲以下網民占全體網民的24.1%,其中年齡低於10歲的網民超過1800萬。

  一方面是孩子們電子設備不離手,一方面是父母與“小屏奴”們鬥智鬥勇。有人認為,對兒童上網要有“疏”有“堵”,筆者認為,說教意味過於濃厚的“疏”往往效果不佳,各種窮追猛打的“堵”可能適得其反。減少“小屏奴”的有效戰略,不該局限於如何“疏”或“堵”上,而是讓“大屏奴”們回心轉意,意識到自身行為對孩子的直接影響,即具有一定的媒介素養。換句話說,與其專注於“疏”或“堵”,不如教會孩子了解更多與新媒介有關的知識,學會駕馭電子設備,而不是被電子媒介所駕馭。

  在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電子設備方面,父母的作用遠不只是監視,更多的是以身示範。對此,父母們還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改變自身使用電子媒介的不良習慣。客觀而言,絕大多數父母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甚至成了反面榜樣。筆者在北京一所小學進行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4.71%的父母在家裡幾乎電子設備不離手,45.52%的父母經常看電子設備。而在指導孩子使用電子設備方面,68.40%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幫助,完全是“自學成才”。

  從這種角度看,當前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寄望於教育專家們提供什麼“妙招”限制“小屏奴”們沉迷電子設備,而是改變自身沉迷電子設備的不良習慣,掌握更多的媒介知識,進而指導孩子善用電子設備。這是因為,我國學校教育在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方面,效果並不明顯。出於重視不夠、教師自身媒介素養不足、信息技術課流於形式等原因,孩子很難在學校獲得科學駕馭電子媒介的能力。

  這就需要家庭及時補位,讓電子媒介與孩子來一次美麗的邂逅,而不是從一開始就抱有偏見。本質上,電子設備不過是一種信息獲取、製作、傳播和交流的工具,是用來學習還是娛樂,全在於使用者本人。家長如何利用電子設備,能否利用網上優質教育資源完善家庭教育,影響著孩子看待電子設備的視角,塑造著其使用電子媒介的習慣。暑假期間,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間較長,正是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好時機。親子共同發現、學習、利用網上的優質教育資源,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是使用電子設備的要義。

  作為未來在線學習的重要平台,電子設備勢必在孩子自主學習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父母引導孩子多利用電子媒介學習,如針對孩子的興趣與愛好,關注一些專家的微信公眾號、博客,以及閱讀電子書、聽讀英文繪本故事,或者從孩子愛玩網絡遊戲的特點入手,選擇一些益智性的遊戲。和孩子一起玩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媒介素養,遵守網絡倫理和規範。

  綜觀發達國家的媒介素養教育,固然也注重營造安全的網絡環境,但更多的力氣是用在引導孩子科學利用網絡和提高媒介駕馭能力上,並著力在學校教育中讓學生有意識地利用網上優質資源助力學習和生活。例如,在美國的中小學課堂,課上的教學、課間的銜接、課外的複習等均已實現了信息化。家庭層面也非常注重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時段與時長等,規則意識深入人心。這些都提醒我們,不僅學校媒介素養教育要盡快全面展開,父母的媒介觀和媒介素養也要及時調整和提升。

  (來源:中國教育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