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私募“入主+重組”模式陷入窮途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12 11:29:58


 

  兩周前,申科股份的重組也鎩羽而歸,被否理由直接指向重組上市。監管部門認為,本次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認定依據披露不充分,標的公司交易作價與歷次股權轉讓定價差異合理性披露不充分。

  申科股份的重組主導者是華創易盛。今年2月,華創易盛受讓申科股份13.76%的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隨後推出的重組方案顯示,公司擬作價21億元收購紫博藍網絡100%股權,同時配套募集21億元資金,其中15億元由華創易盛包攬。重組完成後,華創易盛的持股比例將升至29.06%,成為控股股東。

  不難發現,上述重組案例都是經過精密設計的“一攬子”方案,即私募先購買上市公司股份獲得重組主導權,再注入其已參股資產或參與配套募資,獲得雙重套利,且重組後私募仍掌握上市公司控制權,增添了後續資本運作的想象空間。在金剛玻璃的重組中,羅偉廣的利益鏈更加複雜,其不僅入主上市公司,還突擊入股標的公司,且又計劃參與配套募資。

  “重組上市的新規還沒正式出台,按照新老劃斷原則,上述兩個方案應該是沿用此前的審核標準。”前述投行人士表示,但從這兩個案例的審核結果看,監管部門對重組上市的審核已經收緊了。

  “爛尾”重組殘局如何收拾 

  生不逢時。事實上,就在數月之前,私募“入主+重組”的運作模式仍有成功闖關者。

  5月20日,升華拜克(8.380, 0.04, 0.48%)重組二次上會,終獲併購重組委放行。據方案,公司擬以16億元的價格收購網游公司炎龍科技100%股權,並配套募集資金不超過15億元。該方案的操刀者為私募背景的沈培今,其於2015年6月協議受讓升華拜克15%的股份,成為控股股東。值得一提的是,沈培今出資15億元獨攬了本次重組的配套募資,對應發行價僅4.02元每股,既攤薄了其持股成本,又穩固了控股權。“這樣的方案如果現在上會,通過的幾率很小。”投行人士指出。

  監管風向驟變,打亂了私募資本運作的陣腳。以申科股份為例,今年2月華創易盛出資7.5億元受讓上市公司股權時,轉讓單價高達36.33元每股,比停牌前股價18.88元高出92%。但因申科股份重組配套募資的發行價僅15.51元每股,華創易盛出資15億元參與認購後,成本將大幅攤薄,可立馬變成浮盈狀態。如今重組被否,華創易盛的如意算盤落空。

  無獨有偶,私募大佬陳海昌也在ST獅頭(12.950, 0.06, 0.47%)重組一役中受挫。ST獅頭原擬以支付現金方式向上海納克和潞安煤基油購買潞安納克100%股權。此前,ST獅頭控股股東獅頭集團已將其持有的22.94%的上市公司股權協議轉讓給海融天、潞安工程。其中,海融天與上海納克的實際控制人均為陳海昌。然而,儘管該方案以現金收購方式規避嚴苛審核,卻難以擺脫重組上市嫌疑,最終只好放棄重組。

  投資者關注的是,在量身訂制的“一攬子”方案遇挫之後,私募大佬將如何收拾“爛尾”重組? 

  “重組上市新規發布在即,且監管層明確要抑制投機炒殼,對‘類借殼’重組審核趨嚴已成必然,未來的資本運作空間大幅壓縮。另外,私募‘入主+重組’的模式幾乎都嵌套了高杠杆的融資方案,在‘去杠杆’的監管基調下,此類模式明顯不會受到監管層鼓勵。”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這些私募付出了高昂的資金成本,手握大量上市公司股份,仍存在很強的資本運作動力。”記者注意到,將杠杆運用到極致的是申科股份的重組操盤方華創易盛,該公司的認繳出資額達35億元,而其GP(有限合夥人)華創融金出資額僅100元。按原計劃,本次重組完成後,華創融金的控制人鐘聲將成為申科股份新的實際控制人。


  (來源:上海證券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