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石峁遺址 刷新中華文明認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29 10:13:46


 
  和趙志軍相比,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胡鬆梅就幸運多了,她在石峁發現了中國目前最早的家馬和山羊。石峁的山羊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批山羊,而且產肉兼產奶。“石峁遺址周圍的環境是以草原為主,有各種食草動物。而家養動物豬、牛、羊的肉量比例占到了整個食用動物群的95%以上,證明石峁人同時從事農業生產、畜牧和狩獵活動。”

  斯坦福大學教授劉莉研究的是石峁的石器,包括收割工具和加工工具,收割工具主要是細石器和磨制的石刀、陶刀,加工工具包括石杵和石斧。他們檢測到711個澱粉粒,說明這些石器主要用來收割小麥族植物,可能包括小麥大麥及野生小麥族草類,或狗尾草的莖葉。

  周邊遺址、北方草原遺址、歐亞青銅時代遺址……要以世界的眼光認識石峁

  石峁並非孤立的存在。為此石峁的考古工作者在遺址本身開展工作的同時,還在禿尾河流域進行了詳細的田野調查,又對寨峁梁等遺址進行了發掘。結合上個世紀80年代內蒙古岱海、大青山南麓和晉中地區的考古發現,10多年前在陝北地區進行的考古調查和發掘所得,學術界已經基本梳理清楚了河套地區史前文化的濫觴到繁榮的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聚落群結構的變遷。“在對這個宏觀進程把握的基礎上,我們開始觸及在中國史前文化多元格局中,河套地區史前文化和社會的獨特地位的重要問題,開始思考當地社會文明化進程的具體方式、特點等重要問題。”趙輝強調。

  牛津大學羅森教授認為要以世界的眼光認識石峁。遼寧牛河梁、夏家店下層的石構防禦型遺跡也有很多,這應該是當時中國草原邊緣地帶的聯繫所在。這些石構建築也顯示了這一區域與歐亞草原存在的廣泛文化交流,草原式的青銅兵器和裝飾品與庫爾幹的阿凡納羨沃文化、葉尼塞河流域的庫爾幹遺址、奧庫涅夫文化墓葬都有相似性。年代也大概相當,都是公元前2500年到1800年。

  “石峁遺址的考古工作,代表了當今我國考古研究的最高水平。”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對今後的工作充滿期待。“要進一步加強考古工作的系統性研究。結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科研項目,統籌規劃,開展一系列綜合性、區域性考古研究項目。同時,加大推進多學科、跨領域合作,拓展和加深考古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此外,還要進一步請進來、走出去,使中國考古學更加具備國際視野和開放胸襟。”

  (來源:人民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