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敦煌迎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21 09:37:45


 

  “中國的張騫、玄奘,西域諸國的竺法護、鳩摩羅什,波斯的阿羅本,新羅的慧超,日本的圓仁,意大利的馬可波羅……”李正宇認為,這些古代名人儘管生活時代不同、歷史角色不同,但都為絲綢之路的繁盛做出了貢獻。

  他們中有的在敦煌的大漠戈壁中留下了足跡,有的被描繪在了敦煌4.5萬平方米的壁畫中,有的則在藏經洞出土的5萬卷文書中有記載。

  中國“一帶一路”倡儀提出後,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我國與沿線30多個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協議。

  如今,更多的人踏上了這條古道。他們共同的記憶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民心基礎。敦煌的存在,讓這一記憶歷久彌新,煥發了時代的光彩。

  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這是希臘犍陀羅風格的雕塑,這是印度馬圖拉風格的衣飾,這是帕提亞式的射箭圖,這是波斯聯珠紋樣,這是從埃及傳來的箜篌。”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一邊翻看著《敦煌石窟畫册》,一邊說,“敦煌藝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初次來敦煌莫高窟的人,都要參觀第17窟,也就是為人熟知的藏經洞。1900年,這裡石破天驚,出土了5萬卷遺書。其中除了漢文、藏文外,還發現了回鶻文、於闐文、粟特文、梵文文獻。上世紀90年代,在莫高窟北區考古中,還出土了西夏文、蒙古文和敘利亞文文獻。

  透過這些文獻,研究者發現,古代敦煌多民族共存、多宗教流行。除佛教外,在敦煌扎根發芽的還有摩尼教、景教、祆教,他們在較長時間內,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相處。

  “藏經洞的宗教文獻顯示,敦煌人對不同信仰的包容令人驚嘆。”美國學者芮樂偉·韓森說,不同語言文字和信仰都得到尊重,充分體現了絲綢之路國際化的特色。

  走出敦煌石窟,古代的敦煌更是一個國際都會。市場上銷售的商品中,有出自中國的絲綢,中亞的胡精,印度的香料,波斯的織錦,羅馬的玻璃器皿等。就連流通的貨幣中,一度有東羅馬“金錢”、薩珊波斯“銀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