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傳統媒體轉型正與時間賽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08 15:28:50


  中評社北京10月8日電/“媒體融合發展過程就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過程。”談到“媒體融合”的話題,在不久前剛剛閉幕的第八屆中國網絡視聽產業論壇上,一位媒體老總這樣感慨道。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日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億;其中,網絡新聞用戶規模已高達5.79億。

  在不斷更迭的互聯網產品技術及大數據營銷模式的衝擊下,處於轉型期的傳統媒體如何重獲新生、謀求發展?

  “媒體融合要為傳播服務”

  隨著今年6月7日SMG融媒體中心的正式成立,上海廣播電視台也在經歷著這場“擁抱互聯網”的深度融合與整體轉型。

  2016年6月,大型醫療深度紀實片《人間世》一經播出,迅速在互聯網上成為“現象級”作品。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MG)新聞總監、融媒體中心主任宋炯明以這部高口碑紀錄片為例,認為其熱播恰如其分地證明了“內容永遠是第一位”。在他看來,媒體融合要變以往的“為播出服務”為現在的“為傳播服務”。

  “我們發現播出充其量只是傳播環節中的一個點,應該在更多點中不斷實現一個個延續的傳播。”宋炯明說。他介紹,SMG融媒體中心對10集紀錄片《人間世》進行了再加工、再生產,對內容本身進行碎片化和社交媒體化傳播,共同構成了《人間世》的傳播行為。

  融媒體新聞產品“看看新聞Knews”也是該中心打造的重磅產品之一,伴隨中心成立,在傳統電視頻道、看看新聞APP、百視通IPTV、OTT各平台同步上線。

  對原創新聞加大投入產生、開發短視頻新產品、重要產品推送實現多平台分發……宋炯明認為,傳統媒體進行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傳播手段和表達形態、語態會變,但是作為傳統媒體安身立命的根本價值觀和立場必須堅持。“我們在打造融媒體新聞產品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它的價值取向問題,要賦予它品牌氣質。”宋炯明說。

  “用互聯網改造傳統節目形態”

  與“看看新聞Knews”相似,北京時間也是北京電視台在媒體改革轉型道路上的一次最新嘗試。

  北京時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蔣虎表示,自己最喜歡的是以互聯網改造傳統電視的節目形態,“我們希望打造新聞直播平台,簡單地說,就是海量的視頻加智能推薦加直播”。

  他以“北京時間”之前的幾次直播實踐為例:比如里約奧運會的直播,“我們用了一艘大帆船,在法國啟航橫跨大西洋去里約奧運會,把船當作是移動的直播間和移動的演播室”;“中秋明月夜”的直播,24小時直播平台打通台前幕後,形成開放式的平台;G20峰會的直播,“3天時間裡做了90個小時的直播,PV(點擊量)達3723.3萬次,UV(獨立訪客量)為974萬,平均每位用戶觀看了8分鐘”。而更讓蔣虎感覺驚喜的是,此次直播報道也鍛煉了隊伍,前方記者、後方團隊配合默契,群眾的參與度也很高,“每個編輯記者都是主持人,都是報道員,誰上都行”。

  這些直播實踐也讓蔣虎有了更多的思考,對於發展新媒體,蔣虎說他信奉三點:“沒有海量就沒有新媒體;當然,沒錢也不要提新媒體;不開放的平台,就沒有新媒體。”

  “不是所有探索都是一帆風順”

  每一個媒體人,在媒體融合的這場大潮中,似乎都有不同的心得與感悟。“廣播電台是很本土化的傳媒,我們也擔心未來收聽封閉式場景的消失或者改變,擔心年輕人沒有開車時不會接觸到廣播媒介。”SMG東方廣播中心副主任韓磊介紹說,他們正在做互聯網廣播的實驗,未來會把廣播搬到新的物理空間,引進最新互聯網互動產品,“讓我們的產品變得唾手可得”。

  然而,並不是所有探索都是一帆風順。宋炯明就坦言,媒體融合過程中他們遇到的難題,一是如何處理傳播平台與內容產品之間的關係;二是平台高度分化,內容在很多自己不能掌控的平台上播放,如何控制成本的難題。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認為,自1983年媒體融合概念被提出至今,媒體融合一直在路上,從理論到實踐雖有範疇,但一直沒有定論,“我們在傳統媒體的新生和新生媒體的傳承之中,不要期待模式,不會有固定的模式,不要期待有現成的路好走,媒體融合創新永遠在路上。要抓住最核心的東西,而且一定是多樣化、多元化的生存。”

  宋炯明感慨道,“現在網絡上有一些亂象,但國家部委辦和主管部門對網絡的管理非常嚴格,網絡企業自律和他律也越來越強,留給我們傳統媒體不同於網絡媒體的公信力窗口,還能持續多久?平台影響力下降的速度,能不能跟上快速轉型融合的速度?事實上,我們在跟時間進行一場賽跑,要快速奔跑,因為這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生死考驗。”

  (來源:光明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