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去產能改革面臨安置新下崗工人等阻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17 09:35:58


  中評社北京10月17日電/ 外媒稱,中國去產能過剩的產業改革重組進展不順,化解剩餘勞動力的員工安置遭遇阻力,地方政府對僵屍企業因就業和稅收利益而繼續注資支持,使供給側改革步履艱難。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網站10月8日援引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稱,中國顯然在擁抱“供給側改革”,以減少過剩的工業產能,擺脫不良資產,原因是債務驅動增長的政策未能奏效。這一轉變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來說必不可少,但改革的成效仍不明朗。

  報道說,最大挑戰之一是深受產能過剩困擾的重工業(包括鋼鐵、煤炭和鋁等產業)的員工安置問題,這可能牽涉到200多萬工人。有些人或許會說,這次改革比上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容易推進,當時約有2700萬工人下崗。但這種說法忽略了一個事實:今天的失業工人要想維持合理的生活質量,其成本遠高於90年代, 當時絕大多數國企員工住的是福利房。

  此外,當今的宏觀環境對改革不那麼有利,因為要找到另一個增長引擎、安排大批缺乏技能的富餘勞動力就業的前景十分嚴峻。

  報道分析稱,上世紀90年代,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並對負債累累的輕工業國有企業進行重組,從此開啟了一個經濟增長的黃金時代,資源密集型的基礎製造業成了新的經濟支柱。

  另一方面,本輪改革啟動時,以低端製造業為主的舊經濟正迅速衰落,而高端製造業和消費導向型行業相對仍不發達。

  為了應對相關失業風險,中國政府已建立了一只1000億元人民幣的安置基金,為下崗工人提供安置費用和補貼。此舉有助於緩解社會壓力,促進企業按照 市場機制進行重組和破產,但這只基金規模較小。與中國日益上升的生活成本相比,人均約5.5萬元人民幣的下崗補貼偏低。

  北京方面解決工業產能過剩的另一市場化手段是併購。某些併購交易具有商業意義,因為它們有助於整合資源,減少惡性競爭。

  但是,要實現併購的效益,就需要融合運營和文化,妥善安置下崗職工,還要與債權人談判。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