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名校高材生研製新型毒品跨國銷售震驚公安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29 13:28:20


  中評社北京10月29日電/當再一次進入公眾的視野,33歲的王波(化名)選擇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在家鄉湖北黃岡,王波數度成為街談巷議的明星人物:高三獲得全國中學生化學競賽決賽二等獎,保送北京一所著名學府;2014年返鄉創業,成為地方政府重點關注的對象。
 
  10月27日上午,他的名字出現在黃岡市公安局對外公布的公安部督辦特大製造、販賣、走私毒品案中。如今的王波已是犯罪嫌疑團夥的核心人員。
  
  因涉嫌製造、走私數百公斤國家管控的新精神活性物質(一種新型毒品——記者注),非法獲利450萬元,今年6月,王波及其團夥被公安機關抓獲。

  從北京著名學府畢業生、返鄉創業明星到犯罪嫌疑人,王波的人生軌跡緣何逆轉?連日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來到黃岡展開走訪。
  
  LED燈管內的神秘晶體
  
  在黃岡中學的官網上,至今還能查到,2001年,王波以保送生的身份入讀北京某著名學府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黃岡當地的公開報道顯示,2014年,作為地方政府引進的“創業人才”,王波回到黃岡,成為當地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從事“非天然氨基酸、新型抗癌藥物的研發與生產”。當時的市政府主要領導還專程到王波公司考察,寄予厚望。
  
  今年6月,這樣一名曾經的“創業明星”悄然殞落。
  
  案發在今年3月。黃岡市公安局黃州分局禁毒大隊和陳策樓派出所進行聯合例行檢查時,在上述公司位於當地某化工廠的一處廠房內發現,用於生產的原材料硫酸、鹽酸等未按規定報備。外圍了解顯示,實驗室的人員活動比較隱蔽。系列秘密調查隨即鋪開。
  
  6月初,一則信息被深圳警方通報至黃州公安分局:從黃岡市快遞至深圳龍華新區某國際物流公司的LED燈管內,藏有500克淺黃色晶體,疑似毒品;寄件人自稱“小張”,與物流公司聯繫,要求發貨至西班牙、荷蘭、波蘭等國。
  
  兩起異常情況,是否暗藏關聯?一支由黃岡市公安局聯合黃州分局組成的專案組成立。偵查員兵分三路,對黃岡相關快遞公司、以及當地某化工廠等進行摸排。
  
  調查顯示,使用人員系一名戶籍地黃州區某小區的29歲女子伍雲(化名),而“小張”的真名,竟是王波。
  
  更進一步的信息顯示,伍雲與王波是夫妻關係。位於當地某化工廠內的生產車間系王波租用,並且,王波聘請了堂弟王飛(化名)等人,在廠內製造疑似毒品。
  
  繳獲新型毒品600餘公斤
  
  6月8日,在黃州城區王波的家中與當地某化工廠內,王波、伍雲、王飛和現場工人被抓獲。
  
  警方繳獲鹽酸、硫酸、乙酸乙酯等原材料4.6噸,繳獲疑似毒品611.3公斤,並在王波家後陽台發現20餘個LED燈。
  
  同時查獲的還有3台筆記本電腦、留存的55張快遞單,以及大量利用他人信息辦理的U盾及銀行卡等。
  
  611.3公斤產品到底是不是毒品?專案組展開審訊。辦案民警稱:“一開始,王某只說產品是氨基酸,並不是毒品。”
  
  但是,不同於一般案件的是,王波用來與買家聯繫的往來郵件全部系英文,且包含有大量化學分子式。
  
  民警當即請來英語教師翻譯,並將樣品送至工業園其他公司的化學博士鑒定,也一時難以拿出準確結果。
  
  同時,另一路樣品被送至公安部禁毒局實驗室鑒定。結果顯示:王波團夥生產的產品均系國家已管制的新精神活性物質。
  
  研發銷售“一條龍”運作
  
  案件引發了公安部、湖北省公安廳的高度重視。兩級領導親自審訊了王波團夥。一條集發布廣告、聯繫買家、採購原料、研製毒品、走私銷售在內的產業鏈條浮出水面。
  
  根據警方的調查,2010年5月至2014年年初,王波與妻子同在上海一家醫藥公司工作,王波擔任研發團隊負責人,帶領約30人的隊伍開發卡西酮等新精神活性物質的合成工藝,掌握相關產品生產技術。伍雲原本在公司負責原材料採購。
  
  了解到該類物質在國外需求量大、利潤高,2014年年初,夫婦倆辭職回鄉創業,組建團隊獨立生產、銷售新精神活性物質。
  
  團夥分工十分明確。王波是主要負責人,在化工專業網站英文版上發布廣告,尋覓國外買家,隨後與客戶聯繫;伍雲負責通過網絡購買原材料,聯繫物流銷售產品;王飛負責按照王波提供的工藝,組織工人進行大規模生產,同時還在王波指導下開展新精神活性物質研發實驗。
  
  2014年以來,伍雲團夥從網上聯繫江蘇、山東、武漢等地的化工公司購買原材料,其中包括國家列管的易制毒化學品。生產窩點則隱藏在武漢、黃石、黃岡黃州區的工業園內。產品制成後,該團夥再通過黃岡的物流公司,發往上海、深圳的國際物流公司,走私至國外。
  
  一個細節是,王波團夥在通過物流銷售產品至國外時,包裝上產品名稱、寄件人姓名與電話等,均不是真實信息。
  
  根據警方的盤點,2014年以來,王波團夥通過快遞公司共寄出甲卡西酮類毒品630公斤,獲利近千萬元。其中,非法獲利450萬元。
  
  原來,2015年10月1日之後,儘管國家明確將2-甲基甲卡西酮、3-甲基甲卡西酮、4-氯甲卡西酮等產品列為毒品,王波團夥依然在2015年11月生產了370公斤左右的4-氯甲卡西酮,以及20公斤左右的2-甲基甲卡西酮,在今年3月生產了600公斤左右的4-氯甲卡西酮。
  
  “由於新的管控目錄出台,2015年10月1日,成為辦理該案中的重要時間節點。”黃岡公安分局禁毒大隊負責人譚作宏介紹,2015年10月1日後,上述產品已屬毒品,生產、持有、銷售均屬非法。
  
  暴利下的瘋狂
  
  10月27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來到王波此前位於黃州某化工廠內的制毒基地。
  
  1000平方米的廠房,被劃分為大廳、實驗室、存儲室等多個空間。大廳內陳設著反應釜、拖車等,外表看起來與一般化工車間無異。
  
  在園區管理人員汪師傅的印象中,王波打著生產普通化學品的名義,每月用約1萬元租用該車間,但平時甚少過來,約每月來一次,該車間主要是其堂弟王飛與幾名工人出沒,“白天似乎沒啥生產活動,主要是夜間生產”。
  
  園區有工人曾反映,夜間傳出刺激性味道,但均被王飛以“屬於正常生產、對人體無害”為由搪塞過去。
  
  直到案發後,另一個細節才引起汪師傅的注意。此前,一有環保、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檢查,王波的車間便暫停生產、大門緊閉。王波王飛兄弟亦甚少與園區其他人員來往。
  
  記者了解到,團夥3名主要人員中,不僅王波有光鮮的學歷背景,伍雲與王飛也是大學畢業生,分別畢業於湖南某高校制藥工程專業、湖北某學院材料化學專業。其中,伍雲29歲,王飛26歲。
  
  今年6月9日,三人因涉嫌製造毒品被刑事拘留;7月15日,被黃州區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
  
  10月26日,在黃岡市看守所內,記者見到了高高瘦瘦的王波,他言談思路十分清晰。
  
  在他看來,學習對自己來說,自幼便不是什麼困難事,尤其是化學,學起來並不費力。高三上學期,他憑借競賽獲獎順利保送北京某著名學府。
  
  大學畢業後,王波曾在湖南一家國企短暫工作過,但很快便辭職了。後來,他到上海工作、生活數年。2013年,孩子降生,夫婦倆在上海買了一套房子。
  
  多方信源亦顯示,在當地,王波自幼家境優渥,父親是一名公務員。優異的學習成績,使王波一度在當地被當做小孩讀書的“標杆”。他緣何走上這樣一條路?
  
  警方的調查顯示,王波曾分析發現,3-甲基甲卡西酮與一種毒品的分子結構十分相似,但不能肯定是不是毒品。王波曾咨詢過幾個朋友,均被建議不要生產。但是,王波“在查詢後認為,該產品在我國沒有管制,不屬於毒品,而且利潤空間很大”。事實上,短短一年多的利潤,就讓王波家有了奔馳越野車等高檔物品,還有50餘萬美元存在國外銀行。
  
  今年年初,客戶要求他用LED燈裝產品,他“也曾懷疑過,但自己並未查詢到2015年10月1日後產品已被列管”。
  
  但是,與這一表述相矛盾的是,一份王波與國外客戶於2015年10月21日的往來郵件中,在與買方議價時,王某有“我們可能會被跟蹤,×××現在在中國是高風險的化學產品”等表述。

  (來源:中國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