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嘉誠買賣邏輯:不斷尋找低買高賣的地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08 16:01:43


  
  買賣邏輯

  在中國,眾多創業者把李嘉誠奉為偶像。但鮮有人知道,李嘉誠的偶像又是誰。翻看李嘉誠以往的公開講話不難發現,其多次提及一個叫“範蠡”的人,循著李嘉誠與範蠡的經商之道,或許能發現不少相似之處。

  範蠡為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據記載,範蠡曾三次經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財。

  範蠡提出,“當貨物貴到極點時,要及時賣出,視同糞土;當貨物賤到極點時,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貨物、錢幣的流通周轉要如同流水那樣生生不息”。

  而這點,與李嘉誠的經營理念極為相似。李嘉誠曾說,我有個習慣,就是會留意現金流,所以很多時候我都有額外的資金去其他產業做生意。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長和系2010-2015年出售與買入資產額記錄發現,2010-2012年,長和系分別收購700億、602億和416億港元歐洲資產,這三年並無拋售香港及內地資產。但到了2013年,長和系在收購211億港元歐洲資產的同時,相繼拋售了香港及內地資產金額達327億港元。2014-2015年,長和系分別收購398億、1300億港元歐洲資產,再次拋售香港及內地資產金額分別為719億、471億港元。

  “發展不穩定,穩定就沒有機會發展。兩者間的平衡很重要。”李嘉誠的一番話,似乎在解釋自己為何在購入歐洲資產後,繼而選擇出售內地及香港資產。

  而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或是,李嘉誠希望通過資產全球化,在世界各地經營他認為有利可圖的朝陽行業,保證利潤最大化。這一點,範蠡和李嘉誠也有共同之處。

  李嘉誠說,範蠡搞經濟不是盲目出擊,而是精心選擇地點充分發揮自然環境的優勢,以求最好的經濟效益。“在齊地,他從事農業和海上經營,到陶後除了經營農產品還倡導多種經營。”

  這或多或少影響到了李嘉誠。在歐洲,李嘉誠購買的資產總金額超過4000億港元,投資行業可粗略劃分為:電信(36%)、基礎設施建設(44%)、能源行業和港口等。長和集團(00001.HK)2015年的年報顯示,公司近四成利潤來自英國,是長和整體業務中利潤貢獻最高部分,中國內地及香港的佔比分別只有14%和5%。

  而在中國,李嘉誠的經營重點是房地產業。將長實集團及和黃集團的物業項目全數整合後的長實地產,其2015年度業績顯示,內地項目仍是長實地產物業銷售收入的主力。

  數據顯示,其490.59億港元物業銷售收入中,香港佔據159.24億港元,內地佔據294.05億港元,新加坡及其他區域分別佔據37.24億港元及600萬港元。在長實地產的物業銷售收益中,內地亦是貢獻主力。其2015年155.22億港元物業銷售收益中,內地貢獻100.93億港元,香港及新加坡則分別貢獻47.69億港元和6.88億港元。

  雖然被指出售多個國內資產疑似撤資大陸,但截至2016年8月12日,長實地產約1309萬平方米可開發土地儲備(不包括農地及已完成物業)中,香港和海外僅分別佔約70萬平方米、40萬平方米,內地則高達約1198萬平方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