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三高”重壓拷問中國糧食安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10 13:26:15


  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去年以來,我國不少地區農民反映糧價過低、收益過少,賣糧難不斷出現,農民叫苦不迭。與此同時,國外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大幅低於我國,價格明顯倒掛。《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採訪糧食進口企業以及相關業內人士了解到,當前我國糧食進口量維持在高位,且在糧食進口中話語權缺失、行業協會組織較為鬆散等問題值得警惕。業內人士認為,亟須強化糧食價格形成機制以保護農民利益和維護國家糧食安全。

  糧價倒掛:3萬公斤玉米堆在場院舍不得賣

  “往年玉米都是2.2元/公斤,今年一公斤也就1.6元,又降價了!”山東省章丘市種糧大戶張保華說。記者了解到,一方面農民感覺國內“糧價過低”,價賤傷農;另一方面,與國際糧價相比,我國糧價仍處於高位。

  近期,我國部分糧食品種價格持續走低,讓不少農民感到揪心。張保華這幾天老皺著眉頭:一個月前秋收時約62畝地產出的3萬公斤玉米堆在了他家場院。因為價格不好,他一直沒舍得賣。去年162畝地產出的9萬公斤玉米直到今年年後才賣掉,價格不足1.8元一公斤。

  記者了解到,農民感覺國內“糧價過低”,然而與國際糧價相比,我國糧價仍處於高位。比如,前幾個月我國小麥價格要比進口同品質小麥每噸高823元,大米每噸高790元,玉米每噸高428元。

  全國政協常委、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陳錫文認為,2012年起,我國出現大量農產品價格高於國際市場現象,有四個原因:

  一是農業生產要素成本上漲。土地、資金、勞動力價格快速上漲,導致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2008年後政府最低收購價逐步超過市場價格。一些重要農產品如小麥、大米、玉米、大豆等,政府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已明顯超過國內市場定價。

  二是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下跌。以美元計,今年年初的價格和2012年底相比,小麥和大米價格大約下跌三分之一、大豆價格下跌40%、玉米價格下跌45%。一漲一跌,中國的糧食價格明顯高於國際市場。

  三是人民幣匯率總體上升。中國加快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今年年中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和2005年相比,上升了25%,這意味著以美元計價的國際糧食進入中國、折算成人民幣後,價格下降了25%。

  四是全球經濟疲軟造成礦產品、能源產品等大宗產品價格明顯下跌,不僅降低了大量消耗能源的農業生產成本,也使生產燃料酒精的玉米、生產生物柴油的油菜子回歸糧油市場。油價下跌還導致國際海運價格暴跌,進口糧食到岸價更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