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京霧霾現耐藥菌?專家:對人無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26 10:08:38


11月18日,東三環,汽車行駛在三環路上,遠處高樓若隱若現。當天北京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來源:新京報)
  中評社北京11月26日電/近日,“北京霧霾發現耐藥菌‘人類最後的抗生素’將束手無策”的文章引發關注。該文章轉發了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Microbiome(微生物)》的關於抗生素耐藥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提到北京霧霾的樣本含有“最多種類的抗生素的耐藥基因”;北京霧霾是唯一“含有幾種針對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s)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的樣本,而這種抗生素被廣泛用於治療很多重大疾病,因此文章稱其為“一種可最後求助的抗生素”。

  記者就此聯繫上該文獻作者——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主任Joakim Larsson。Joakim Larsson表示,抗生素耐藥性基因不會對人體帶來直接影響,且這種現象並非北京或中國獨有,很有可能普遍存在。

  北京市衛計委昨日援引專家說法介紹,細菌的耐藥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藥性的增加不意味著致病性的增強。

  研究團隊

  耐藥菌不會對人類產生直接影響

  這份瑞典哥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論文,從人類、動物和全世界不同環境共收集了864份DNA樣本,其中14份空氣樣本均來自北京霧霾。分析結果稱,相比泥土、水等外部環境,北京空氣中的微生物群落含有的已知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種類最多,平均有64.4種。

  對此,有人擔憂,霧霾中發現的抗生素耐藥性基因,會不會使人體產生耐藥性,或對人體產生危害?

  Joakim Larsson告訴新京報記者,這些都是細菌基因,它們使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只有出現在有活性的致病性細菌中時才會成為問題,不會對人類產生直接影響。

  針對北京空氣樣本中發現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s)抗生素的耐藥性基因,Joakim Larsson表示,只有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時,這種情況才令人擔憂:一是這種細菌在空氣中具有活性;二是這些細菌具有致病性;三是空氣中這些細菌的密度足夠高。

  而之所以選擇北京的樣本,他表示,因為這些樣本是唯一能達到該研究的入選標準的。

  市衛計委

  耐藥性增加不意味著致病性增強

  昨日,北京市衛計委援引專家觀點解釋稱,在我們周圍環境中,有大量的細菌存在,不僅在空氣中,在口腔、鼻腔、呼吸道、胃腸道,都存在細菌或真菌,它們對人體是沒害的,大量細菌和我們是共生共存的關係。

  該專家指出,細菌的耐藥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藥性的增加不意味著致病性的增強。人體自身具有免疫力,這些細菌大多數對正常人沒有致病力,甚至有些細菌是有益的。

  “人類的總數比以前增加了許多,壽命越來越長,是顯而易見的。”他說。

  ■ 焦點

  耐藥菌是什麼,來自哪裡?

  北大基礎醫學院免疫系教授王月丹表示,論文中所說抗生素耐藥性基因指的應該是帶有耐藥基因的細菌,而不只是帶有耐藥基因的質粒。如果只是基因的質粒,那麼就不存在危險,因為它不是生物體,不會傳播,也不會導致疾病。

  王月丹說,耐藥菌的來源有很多可能,比如醫院,比如基因工程生產過程,甚至普通人的腸道裡都存在耐藥菌。

  “污水處理廠可能是耐藥菌產生的重災區。”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表示,污水處理廠在處理人體排洩物時會產生揮發性氣溶膠物質,不可避免會攜帶微生物,包括耐藥菌。耐藥菌就這樣隨著氣溶膠進入大氣。

  “對於污水處理廠周邊空氣是否存在耐藥菌,其數量種類有多少,目前並沒有監測。”彭應登表示,只能說是最大可能來源。

  空氣中耐藥菌危害何在?

  “我覺得公眾對這個事兒,沒有必要恐慌。”王月丹說,因為細菌在空氣中無處不在,耐藥細菌也可以像其他細菌一樣在空氣中生存,甚至播散。“這再正常不過的了”。

  “我們機體對抗細菌,主要還是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統,而不是抗生素,細菌可以耐藥,但不能耐受免疫系統。”王月丹說,耐藥菌只是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不會對人體免疫力產生破壞。

  王月丹解釋說,細菌進入人體後,會先“找房子”企圖居住下來,但如果免疫系統工作,這些細菌就待不住,要麼會被人體排洩出去,要麼被其他菌群消滅,成不了“氣候”。

  耐藥菌是否廣泛存在?

  王月丹表示,耐藥菌在大氣、水、土壤等自然環境中廣泛存在,不只是北京或中國才有的現象,全世界都是如此。此次論文也聲明,在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數量上,北京與美國的兩個城市數量相當,只是種類更多一些。

  “地球是一體的,沒有世外桃源”。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副研究員付彥說,耐藥菌的存在是普遍現象,只不過受人口密度不同、流動性大小等因素影響,不同地區在數量種類上有些差異。

  付彥表示,耐藥菌是很久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和抗生素濫用有密切關聯。為了防止抗生素濫用,衛生部門將抗生素列為處方藥,需要達到“用藥指征”,比如化驗證明是細菌感染,才能使用。

  “但即使這樣,也不能完全杜絕抗生素的濫用。”付彥說,在人的食物來源中,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存在“最後的稻草”?

  對於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是抗生素裡“最後的稻草”的說法,付彥表示,細菌是低等生物,易發生變異,抗生素在殺死大批細菌的同時,也會有一些細菌留存下來,成為耐藥菌。

  “耐藥菌是細菌在被消滅的過程中存在一個不斷升級、篩選的結果”,付彥表示,但與此同時,抗生素也在不斷升級,從傳統的青黴素,到後來的先鋒1號,先鋒2號等,不應該說某一種抗生素就是“最後一根稻草”。“就像殺毒軟件和病毒的關係,細菌在升級,抗生素也在升級。”付彥表示。

  “對人體來說,細菌和病毒比起來,還是相對好對付。”付彥說,比如艾滋病毒,乙肝病毒等,人類至今也沒強力徹底殺滅病毒的手段。

  (來源:新京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