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建築裡的中國》開講 探尋傳統民居“氣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09 00:22:41


《建築裡的中國》新書發布會現場(中評社 李娜攝)
 
  知名學者、評論家熊培雲表示中國傳統延續下來的民居所具有的內聚性在當下社會中正逐漸瓦解。熊培雲的老家在江西贛北一帶,他非常迷戀有天井的房子,“上接天下接地的房子能觸發人內心。”他拋出一問對比教堂和徽派建築的天井誰的屋頂更高?熊培雲認為是天井的屋頂更“高”,他表示從物質性角度看,是教堂的屋頂高,可是走進來看,徽派建築的天井感覺是以日月星辰為頂。熊培雲認為真正的建築是給人居住的,要寄寓人的精神性,我們需要符合內心審美的建築來居住,而不是一些筒子樓、仿生建築等建築。建築的價值應體現在物質性和精神性的統一。古代中國的穩定性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長城來維護的,土樓就像一個圈起來的“長城”,因為土樓建築有家族的意味,更像一個“火爐”,生活在裡面的人們“抱團取暖”。

  聽到熊培雲老師回到徽派民居中有懷舊感,蒲肖依說自己作為一個北京人,對北京過去的胡同、四合院等老街區十分懷念,遺憾的是,現在已經慢慢地消失了。這次為了寫好《建築裡的中國》,她也去探訪了北京四合院,但每次進去以後,不是被人擋回去,就是被門前的“這是會所,請勿入內”擋回來。

  新華社主任記者王軍表示在北京的城市化發展中可以看到民眾對自己文化的一種態度,建築是文化重要的物質表現之一,談建築離不開中國文化,而“文化”該如何理解似乎已經成為當下中國人的一種集體焦慮。他表示聽到《建築裡的中國》這個書名讓他想到很多, 不禁讓人反思“建築裡的中國到底是什麼樣的中國?”王軍表示自己寫過耶魯大學一個老校友的故事,他曾到訪過北京故宮,在故宮裡說過這樣一番話“這樣壯麗的建築群,全世界僅此一處…如果西方哥特式的建築可以和現代建築一脈相承,而中國的建築不能傳承下來,是不合乎邏輯的。”

  蒲肖依與嘉賓交流結束後,現場又有兩名幸運觀眾獲得向蒲肖依與在場嘉賓提問的機會。新書發布會結束後,來參會的觀眾還獲得了一本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建築裡的中國》,但觀眾和粉絲們都沒有離去,在會場自覺排起隊等待作者蒲肖依為新書簽名。

  《建築裡的中國》作者蒲肖依,現為耶魯大學建築系研究生三年級。曾在多家國際著名建築事務所研習,獲得過包括AISC等建築競賽獎項,並有多篇中英文建築評論見諸報章。《建築裡的中國》一書是作者花費近一年的時間,實地踏訪窑洞、土樓、苗族吊腳樓、徽派民居、山西大院、北京四合院等中國傳統民居後所著,現已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