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古代如何選擇“陪都”?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16 14:49:21


 
  “兩京制”向“五京制”的轉變——

  唐肅宗設洛陽太原

  鳳翔成都四個陪都

  唐朝(公元618-907年)誕生於武德元年(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農歷五月,李淵(高祖)接受隋恭帝楊侑禪讓稱帝,定都長安。

  長安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首都,但其功能和名稱屢有更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長安“初曰京師,天寶元年曰西京,至德二年曰中京,上元二年複稱京師,肅宗元年曰上都。”

  作為一國之都,長安為何名稱有這麼多的變化?這與唐朝在不同時期陪都的增減變化有直接的關係。李淵建唐後,初仿隋東都制,仍視洛陽為陪都,後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東都。

  洛陽的地理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李世民(太宗)繼位後,重新提升洛陽的政治地位,下令重修洛陽宮。到顯慶二年(公元657年),李治(高宗)恢復隋制,重設洛陽為東都,正式賦予洛陽以國家政治副中心的陪都地位。

  武則天(高宗皇后,大周皇帝)代唐自立後,洛陽的政治地位又一次被提升,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則天易名為“神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後改“唐”為“周”,乾脆定洛陽為首都,長安反成了陪都;同時,再設武姓故里並州(今山西太原)為“北都”。

  李隆基(玄宗)當皇帝時,改東都為東京,此時的長安相應稱為西京。李亨(肅宗)當皇帝時,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設4個陪都,即東京洛陽、北京太原、西京鳳翔、南京成都,此時的首都長安改稱“中京”,唐朝形成了“五京制”的格局。

  解析:在東漢以後,抬高帝王出身地(帝鄉)和發跡處(龍興之地)成為一種光榮的例行選擇,於是在兩京之外便多出了“一京”。唐朝集“兩京制”和“多京制”於一身,是中國古代都城東西控制型“兩京制”的成熟兼轉型期。都城的安排和變化軌跡相當明顯,由前期的“兩京制”轉向後期的“多京制”。這種轉身是時局變化和加強統治的需要,說明東西控制型“兩京制”已不再適合公元八世紀的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