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習近平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08 10:47:05


圖片來源:人民網
  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2017年1月17日,世界經濟論壇迎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是中國國家主席首次出席這一被稱為“世界經濟風向標”的全球規格最高的非官方經濟論壇。

  習近平主席2017年首次出訪選擇瑞士,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正值世界經濟復甦依然乏力,國際投資貿易低迷,保護主義再度抬頭,經濟全球化屢受質疑之際。在外界看來,習近平主席的此次演講,不僅為世界增添了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在世界經濟“迷茫”之時,習近平主席的演講展現了一名“應勢而為、勇於擔當”的領導者應有的作為,為處於低潮的經濟全球化帶來了“中國信心”。

  
  中國聲音為何如此重要?

  “本周奔赴達沃斯的代表們將喝著香檳、吃著點心強裝一切照舊,但這很難掩飾達沃斯論壇所代表的世界觀正在遭受的強烈衝擊。”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的評論未免有失公允,就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前,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時代呼喚應勢而為、勇於擔當的領導者》中的第一句話便是:當今世界動蕩不安,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就在論壇於1月17日至20日在瑞士東部小鎮達沃斯召開之際,兩件事情也在提醒人們,世界形勢已經改變。

  1月17日,幾乎與論壇開幕式同時,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發布了英國政府的脫歐計劃綱領,英國確定退出歐洲單一市場;1月20日,論壇閉幕之際,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如果說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這兩件“逆全球化”的標誌性事件在2016年只進行了“彩排”,隨著脫歐程序的啟動與特朗普正式就職,在2017年它們將給世界帶來更為現實的衝擊。

  IMF預測,全球經濟將在今年增長3.4%,此前2016年3.1%的增速則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慢的。雖然2017年全球經濟有向好的趨勢,但IMF也提醒,“美國下屆總統兌現其保護主義競選言論的任何舉動都將危及這種比較光明的前景。”

  面對當今世界形勢的變革,施瓦布表示,領導者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就是制定正確決策,而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的主題正是“領導力:應勢而為、勇於擔當”。

  當世界經濟復甦困難,並面臨國際貿易投資低迷、保護主義抬頭、多邊貿易體制受到衝擊等挑戰,經濟全球化進程受到質疑之時,中國國家主席首次出席素有“世界經濟風向標”之稱的世界經濟論壇無疑帶給外界更多的期待。

  誠如施瓦布在接受採訪時所言,中國已成為“在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領域都擁有強大力量的國家”,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中國還擔當了全球經濟“火車頭”的角色,中國正履行著“應勢而為、勇於擔當”的領導者的職責。

  因此,人們不僅期待貢獻全球經濟增量三分之一的中國與世界分享發展經驗,還期待著在當下一些政治事件表現出孤立主義與去全球化傾向之時,作為合格領導者的中國如何秉持讓世界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和政策,如施瓦布所言,“在應對‘逆全球化’方面,中國的聲音非常重要。”

  美國媒體CNN甚至認為,習近平主席此次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象徵意味很豐富,中國已經準備好成為全球領袖,特別是在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逐步撤出全球舞台之際。

  其實,在1月11日外交部舉行的中外媒體吹風會上,外交部副部長李保東曾透露中方期待習近平主席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實現的四項成果,位列首位的便是“針對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問題的關切,闡述中方有關看法和主張,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進程向著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

  而經濟全球化問題也正是習近平主席在1月17日發表題為《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時首先談及的話題。

  談經濟全球化:“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並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

  “今天,我想從經濟全球化問題切入,談談我對世界經濟的看法。”

  習近平主席選擇經濟全球化問題作為主旨演講的切入點,那麼,習近平主席是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的呢?

  習近平主席引用狄更斯小說中的名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來闡釋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類文明發展到歷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區衝突頻繁發生,恐怖主義、難民潮等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貧困、失業、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上升。

  但對於把世界亂象歸咎於經濟全球化的觀點,習近平主席表示,“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並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他進一步舉例解釋道,國際金融危機不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產物,而是金融資本過度逐利、金融監管嚴重缺失的結果。“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於問題解決。”

  隨後,習近平主席為經濟全球化這個概念“正本清源”,他表示,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

  在為經濟全球化進行有力“辯護”的同時,習近平主席並沒有忽視經濟全球化存在的問題。他表示,我們也要承認,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當世界經濟處於下行期的時候,全球經濟“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變小了,增長和分配、資本和勞動、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會感受到壓力和衝擊。

  “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面對經濟全球化這個並非十全十美的事物,習近平主席表示,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我們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

  在演講中,習近平主席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例,坦言中國對經濟全球化也有過疑慮,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也有過忐忑。他將世界市場比作汪洋大海,表示如果永遠不敢到大海中去經風雨、見世面,總有一天會在大海中溺水而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嗆過水,遇到過漩渦,遇到過風浪,但我們在游泳中學會了游泳。這是正確的戰略抉擇。”

  剛剛過去的2016年適逢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5周年,中國的發展恰可以為融入世界市場這一“汪洋大海”是正確抉擇提供佐證,2001—2015年,中國貿易規模持續擴大,進出口貿易總額由5000多億美元擴大至4萬多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的比重由4%升至13%以上。2009年起,中國由2001年的世界第六大出口國躍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在經濟規模上,中國也先後超越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躍居世界第二位。

  習近平主席表示,“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回避不了的。想人為切斷各國經濟的資金流、技術流、產品流、產業流、人員流,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

  對於如何讓經濟全球化進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提到3條建議,我們要主動作為、適度管理,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實現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我們要順應大勢、結合國情,正確選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我們要講求效率、注重公平,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

  對於習近平主席關於經濟全球化的闡釋,日本《產經新聞》稱,習近平主席已經成為引領經濟全球化的“新旗手”。新加坡《聯合早報》則表示,在歐洲反全球化呼聲高漲、特朗普即將就任美國總統之際,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這個西方主導的平台上,扛起經濟全球化這面曾經被西方高舉的旗幟。

  
  把脈世界經濟,開出藥方

  既然不能將困擾當今世界的問題簡單地歸咎於經濟全球化,那麼當今世界經濟深陷困境的原因又是什麼?對此,習近平主席認為,其根源是經濟領域三大突出矛盾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一是全球增長動能不足,難以支撐世界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世界經濟正處在動能轉換的換擋期,傳統增長引擎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減弱,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術雖然不斷湧現,但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

  二是全球經濟治理滯後,難以適應世界經濟新變化。習近平主席引用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80%的數據表示,“過去數十年,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演變,而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

  三是全球發展失衡,難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習近平主席表示,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擁有的財富量超過其餘99%人口財富的總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發展空間不平衡令人擔憂。

  針對這三個突出矛盾,習近平主席也開出了“藥方”。

  第一是堅持創新驅動,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習近平主席重申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在杭州峰會上達成的重要共識,要以創新為重要抓手,挖掘各國和世界經濟增長新動力。

  第二是堅持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習近平主席特別強調,我們要堅定不移發展全球自由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搞保護主義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了風吹雨打,但也隔絕了陽光和空氣。打貿易戰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外界認為,習近平主席此番對保護主義亮明態度,既回應了市場對於中美可能開打貿易戰的疑慮,也表明中國經濟將進一步對外開放。其實就在2016年最後一天,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主席對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建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一項戰略舉措。

  第三是堅持與時俱進,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針對這點,習近平主席特別列舉了兩個具體事例,首先是已經生效的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份額改革方案,習近平主席表示:“這一勢頭應該保持下去。”其次,他還強調,要踐行承諾、遵守規則,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取舍或選擇。習近平主席指出,《巴黎協定》符合全球發展大方向,成果來之不易,應該共同堅守,不能輕言放棄。

  2016年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前夕,中美兩國率先批准《巴黎協定》,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表示,這對於推動協議於2016年年內達成至關重要。但特朗普曾稱氣候變化是騙局,並在選舉期間威脅要退出《巴黎協定》,雖然其在當選後曾改口稱對是否退出《巴黎協定》持“開放態度”,但外界仍然擔心美國的氣候政策會發生變化。

  有分析認為,此次演講中,習近平主席“點名”《巴黎協定》將其作為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的典範,不僅事關協議本身,更涉及多邊體制權威性和有效性能否得到維護。

  第四則是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

  歡迎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

  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列舉了一組數字——1950年至2016年,中國在自身長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況下,累計對外提供援款4000多億元人民幣,實施各類援外項目5000多個,其中成套項目近3000個,舉辦11000多期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在華培訓各類人員26萬多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累計吸引外資超過1.7萬億美元,累計對外直接投資超過1.2萬億美元,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

  習近平主席表示,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的機遇,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他同時表示,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

  顯然,中國在謀求自身發展,受益於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希望借助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對於如何實現推動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習近平主席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增長新動能、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等方式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以及通過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方式不斷激發增長動力和市場活力外,習近平主席還強調了兩項中國以自身發展惠及世界的途徑。


  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瑞士達沃斯國際會議中心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的主旨演講。達沃斯官方圖庫

  首先是中國將積極營造寬鬆有序的投資環境,放寬外商投資准入,建設高標準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強產權保護,促進公平競爭,讓中國市場更加透明、更加規範。

  習近平主席指出,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遊將達到7億人次。

  “對各國工商界而言,中國發展仍然是大家的機遇。中國的大門對世界始終是打開的,不會關上。開著門,世界能夠進入中國,中國也才能走向世界。我們希望,各國的大門也對中國投資者公平敞開。”

  據統計,2016年全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132.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

  幾乎就在習近平主席發表主旨演講的同一時間,中國政府網發布了《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出了20項具體措施,包括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放寬服務業、製造業、采礦業等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進一步創造公平競爭環境與進一步加強吸引外資工作等內容。有專家評論稱,20條內容“條條重磅”。

  其次,中國將大力建設共同發展的對外開放格局,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構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習近平主席特別強調,“中國無意通過人民幣貶值提升貿易競爭力,更不會主動打貨幣戰。”

  習近平主席特別提到了“一帶一路”倡議,他介紹道,3年多來,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到500多億美元,一系列重大項目落地開花,帶動了各國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可以說,“一帶一路”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

  商務部此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45.3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260.3億美元,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1.6%。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歷程:從航海大發現到WTO誕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將經濟全球化定義為,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雖然人們認為經濟全球化的概念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可以追溯到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並在500多年的時間中被分為多個階段。

  15世紀末至16世紀前半葉:地理大發現為經濟全球化打下基礎

  15世紀末到16世紀前半個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奠定了世界市場形成的基礎。

  由於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等人開辟了從歐洲抵達亞洲的海上航線,麥哲倫率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宣告了東西半球互相隔絕的時代結束,同時也為西歐國家向世界各地的擴張提供了條件。從那時起,資本的全球擴張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探險與貿易的熱潮,歐洲列強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擴張活動不僅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也打通了世界各國、各地區交往的通道,這為經濟全球化打下了基礎。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第一次工業革命啟動經濟全球化

  18世紀中後期,以英國為代表的歐美國家陸續發生以蒸汽機為動力、以紡織業為主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隨著這些國家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本國工業不斷創造出遠遠超出本國市場所能消費的大量商品,於是大量廉價的、過剩的工業產品突破國家邊界,湧向世界,推進了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促進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這一過程伴隨著歐洲殖民者對新發現疆域的擴張、侵略和殖民掠奪,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中英鴉片戰爭,世界市場也由此從歐洲拓展到美洲、亞洲和非洲等許多地區。

  正是在這一時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經過工業革命,英國工業生產量已遠遠超過了國內市場的容量。有數據顯示,到19世紀中葉,英國一半以上的工業品要銷往國外,國內生產所需的大部分原料也要靠國外供應。這種情況在紡織業表現得尤為突出,當時英國所生產的棉織品的絕大部分銷往國外,生產所需的棉花來自美國、印度、巴西、埃及等國家。在這一時期,英國不僅是世界消費品的主要供應者,也是生產資料——機械設備的主要供應者。

  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加速了經濟全球化進程

  有人認為,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的半個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發展最突出的時期,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西方發達國家在這一時期發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從蒸氣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從以紡織工業為中心的輕工業時代進入到以鋼鐵、石化、電器、機械、汽車為代表的重化工業時代。在這一時期,電車、汽車、火車成為新的交通運輸工具,電話、無線電、電報成為新的通信手段,大大縮短了時空距離,為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基礎。

  二是在這一時期,西方列強憑借工業革命所創造的優勢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了瓜分世界的殖民擴張。至20世紀初,世界領土已被瓜分完畢。

  三是在這一時期,西方發達國家中出現了國際壟斷組織和跨國公司,其觸角已經伸向世界各地。西方發達國家為了掠奪殖民地資源,不僅向其大量輸出商品,而且開始進行投資。當時的英國和法國是主要資本輸出國,到“一戰”前,它們的國外投資已分布在亞、非、拉、大洋洲等地。資本輸出的增加,特別是國外直接投資的擴大,標誌著國際分工和經濟全球化進入了新階段,標誌著各國之間的經濟關係從商品交流的外在聯繫發展到了生產分工的內在融合。

  “一戰”至“冷戰”結束: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20世紀初到40年代末的大約40年間,曾出現過多個阻遏經濟全球化的歷史事件,如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蕭條、1937—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這些事件以不同方式阻遏並打亂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秩序,破壞了各國、各地區的經濟交往。但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並未因此停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作為穩定和調節世界經濟和國際經濟關係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運而生。

  同時,從20世紀50年代初起,出現了以微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將工業化進程引向新階段,西方發達國家進入了一個經濟大發展時期,即所謂的“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1973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為止,長達20餘年。這個被西方發達國家稱為“黃金時代”的時期,是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經濟高度現代化的決定性階段。

  也正是在這個歷史階段,亞、非、拉的殖民地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同時也與西方發達國家逐步形成了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關係。國際貿易獲得了空前發展,貿易增長率超過了經濟增長率,跨國公司如雨後春笋般地發展起來,將國際分工和國際經濟關係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因此,這一階段既是經濟全球化受阻的時期,同時也是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的時期。

  “冷戰”結束:離經濟全球化終極目標更進一步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標誌著經濟全球化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而且標誌著經濟全球化時代更進一步。其突出標誌包括以微電子、生物工程的大發展為標誌的科技革命進一步深入發展,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跨國公司不僅在數量上、規模上有了更大的發展,而且其經營戰略發生了重大變化,突出地體現在企業跨國併購的形式、數量和規模均有了重大發展,許多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移向海外,世界經濟融合的程度空前提高;市場經濟成為涵蓋整個世界的經濟體制;WTO等國際經濟組織的職能、規模的擴大和發展,使世界經濟運行日益規範化和規則化,實現了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知識流全球暢通。

  當然,這與經濟全球化的終極目標世界經濟一體化尚有距離。人們認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指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達成各國商品和服務的對外貿易如同國內貿易一樣,不受稅收、數額、區域等一切關稅和非關稅的限制,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資本的流動如同在國內一樣,不受任何管制地在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上述兩個條件下,各國生產要素和商品價格趨同或均等化。由於這些條件受到國家疆域、國家主權、關稅和非關稅、區域經濟集團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和阻礙,至今還遠未達到生產要素在世界範圍內自由流動和最佳配置的程度,因而從經濟全球化到世界經濟一體化尚有很長的路程。




(來源:人民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