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一院槐花南柳巷 回到《城南舊事》故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10 11:17:42


 

  您是哪位啊

  距離上次來晉江會館已過了好些年,那天我和丈夫至璋進入靜悄悄的小院,發現好幾家已經搬走。我們在窄院里繞了兩圈,竟然認不出林家。有個年輕工人正在空房子里刷油漆,問他知道寫《城南舊事》的林海音住哪間?他搖搖頭。隔壁一位婦人聽見,探出頭來說:“前陣子也有人來打探《城南舊事》,最近還來了幾個電視台的。我跟你們說啊,後間兒有位姓王的大媽認得林海音家。”

  繞到後頭,一位身著利落夏衫褲、滿頭灰發的婦人見我們四處張望,滿口京片子問:“您找誰呀?”

  “找《城南舊事》林海音的家。”我說。

  “就這兒了,您是哪位啊?”她又問。

  “我是林海音的女兒夏祖麗,從台北來,您是?”

  “我叫王秀珍,當年我爹是照顧這個會館的。”

  “噢,你就是長班老王的女兒啊?我聽我媽和舅舅提起過。”我說。

  “1990年、1993年,你母親來,我上天津女兒家避寒,沒見著,可惜呀!倒是你舅舅林燕生那年來,見著了,他回台灣後還給寄來我們的合照。當年會館里住了四家人,林家、蕭家、辜家都是台灣人,我爹是給這三家管事的,就我們家是北京人。蕭家兒子跟你舅舅一塊兒長大,有年也從加拿大回來過。”王秀珍說。

  我問王秀珍記不記得林海音,她點頭說:“記得噢,1948年他們回台灣時,我都十來歲了。你母親人緣好,對人客氣。”

  北京的祖煃堂兄曾告訴我,他少年時期隨“六嬸”回晉江會館的景象:“一進大門,六嬸兒的京白就變成閩南話,因為晉江會館滿院子的人都說這種話。這位最有出息、最仁義的林家大閨女,在晉江會館人氣極旺,滿院子人都熱情招呼。林家的前院養了很多花,屋子里的燈老是亮著,氣氛很溫暖。”

  “記得我外婆嗎?”我問王秀珍。

  “當然記得!林太太種了許多花,牡丹開得特別美。她還愛泡泡菜,她的泡菜里有一樣別人沒有的,您猜是什麼?”王秀珍說。

  “花椒?”我問。原來外婆還有秘密武器呀!

  “不,是扁豆!”王秀珍回答。

  “扁豆”就是四季豆,刹那間,這許久沒聽到的詞兒,把我帶回半個世紀前,台北城南小廚房里的那一壇泡菜。我從小嗜酸,盼著那細細長長的扁豆一變酸,就催促外婆炒一盤可口下飯的扁豆丁肉末。

  歲月的流逝、地理的隔絕雖衝淡了記憶,一甲子過去,當年北京那小女孩王秀珍,卻從沒忘記晉江會館里林太太的泡菜!

  王秀珍熱心帶我們看,一間間指著:這是原來的北房,這是西房,這是當年的前廳,這裡曾是林家的廚房……走到大門口,她指著門框上面說:“這裡原來掛了塊會館的匾額,1957年大門道改建被拆下來,扔到路口,我爹娘撿回來收著,沒讓紅衛兵給砸了。後來老太太病了,別看她沒什麼文化,直到1974年走前還惦記著這塊匾,囑咐我好好收著,我一直把它藏在床底下。”

  我們隨王秀珍進屋,合力從她床底下拉出那塊厚重的匾額,一塊陳舊褪色的大木板,長一米半,寬半米,上面寫著“晉江邑館”四個大字,字體剛勁有力,可以想見當年掛在大門上的氣勢。林海音紀錄片《兩地》導演楊力州,事後回憶起這段經過時說:“快門按下的當下,雖是靜態的影像,卻讓我強烈感受到時間流轉的魅力。”

  今天,晉江邑館(晉江會館是一般通稱)里的福建台灣鄉親早就人去樓空,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了,但忠心耿耿的老管家和後代,卻一直保存著那塊歷經風霜的匾額!

  站在小院里,我緊緊地握著王秀珍暖暖的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