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除了詩詞大會,這些傳統文化一直在身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2-24 12:28:51


 
  從“萌萌噠”文創到“古琴熱”

  其實,除了春節,傳統文化已悄然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也正是傳統文化最有魅力的地方。

  比如說去年收獲200萬次點擊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那些平時身居深宮埋頭修復文物的故宮工匠們,一時間成為了“90後”、“00後”心中的新“男神”。金絲刺綉滿滿的萬壽屏風、面容肅穆安詳的木雕菩薩像……精美絕倫的文物在一雙雙神奇的手中重新煥發光彩,帶給年輕觀眾極大的震撼。

  比紀錄片更火的,則是故宮緊跟時尚推出的“萌”系列文創產品,從“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折扇,再到故宮日曆, “故宮萌物”已成為年輕人的時尚“潮品”。在故宮掌門人單霽翔看來,故宮文創之所以火,是因為博物館不再“高冷”,科技手段讓文物與百姓生活零距離互動。“現在,故宮的秘訣是’萌’、讓皇家文化‘接地氣’。”

  再比如說白領圈正流行的“古琴熱”。在soho現代城工作的27歲女孩木木,去年冬天,她驚喜地發現自己家附近就開了個琴館,終於如願以償,經過兩個多月學習,已經能把一首《秋風詞》彈得有模有樣。古琴空靈、含蓄、內在的表達,讓工作忙碌的木木更優雅,也更沉靜了。

  與木木一樣,懷揣著樂器夢的白領不在少數,曾經瀕危的古琴更是大受歡迎,不僅培訓班多,各種琴館和古琴培訓班應運而生。“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短短十來年時間,現在中國學古琴的人超過二十萬,幾乎每個星期,都會有一個新的琴社出現。”古琴“從冷到熱”,從瀕危變為時尚,也讓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鬆了一口氣”:十多年前,古琴的圈子很小,每次北京的雅集都是那幾個人,當時大家聚在一起就嘆氣,最擔憂的問題是古琴如何傳承。現在學古琴的人越來越多,可謂後繼有人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