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跨越太平洋的熊貓情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05 13:12:32


  中評社北京4月5日電/4月的美國華盛頓,草木葱蘢,國家動物園中游人如織,一歲半的熊貓“貝貝”在竹棚翠柳間攀爬玩耍。

  1972年,同樣是個草木含春的四月天。中國贈送的第一對熊貓“玲玲”和“興興”,乘坐專機飛抵華府,8000多名民眾冒雨相迎。

  光陰荏苒,時空變遷。嬌憨可掬的中國國寶大熊貓,作為人文交流的紐帶,始終以它特有的悠然之態,見證著兩國關係的成長前行。

  “出使”美利堅 締造“熊貓年”

  滿頭銀發的斯蒂芬妮·史密斯女士目光緊隨著園子裡“貝貝”的一舉一動。“上世紀70年代,中國向華盛頓贈送了大熊貓,從那時起,我就開始來看它們,”她說,“大熊貓已經成為華盛頓的一部分。”

  1972年2月21日,北京,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開啟“破冰之旅”。到訪第二天,尼克松夫人就迫不及待地前往北京動物園觀看大熊貓。在尼克松回國前的答謝晚宴上,周恩來總理突然宣布贈送給美國兩只熊貓。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向西方國家贈送大熊貓。

  “玲玲”和“興興”在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的首秀,吸引了超過2萬人前來觀看。“第一個來看大熊貓的是尼克松夫人……她一直咯咯笑個不停。”《紐約時報》的一篇頭版文章這樣寫道。

  經久不衰的“熊貓熱”,也讓大洋彼岸原本陌生的國度頻頻登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頭版,激發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極大興趣和好感。

  這一年,被美國人民稱為“熊貓年”。

  科研促繁衍 雙邊同發展

  3月24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經過隔離檢疫,從美國歸來的熊貓“寶寶”入住新家,第一次在故鄉亮相。

  此前一個月,3歲半的“寶寶”度過了在出生地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的最後一個早晨,登上回國的專機。中美雙方的精心照料,讓“寶寶”的歸國旅途格外順利。

  根據有關協議,在國外動物園出生的所有熊貓都要在4歲前送返中國,以便在5至6歲時參與國內的大熊貓繁育計劃,保證種群的遺傳多樣性。

  上世紀80年代,熊貓生存環境惡化,數量銳減,中國政府不再向外國贈送熊貓,轉為“租借”的方式。1994年,熊貓首次以“科研交流大使”身份出國,包括美國等不少國家開始與中國開展長期合作研究。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專家李德生介紹,該中心已與10個國家12個動物園開展大熊貓科研合作交流,提高了整體大熊貓科研人員的從業水平。“我們已經在海外繁育了17只大熊貓。”

  《紐約時報》說,大熊貓繁育已成為美中合作中一個罕見的領域。美國國務院稱讚,大熊貓是“實實在在的、毛茸茸的、美中兩國合作的體現”。

  與保護大熊貓同步發展的是中美在各個領域的深度合作:當第一對熊貓在美國定居時,中美年雙邊貿易額只有10億美元。到2016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達到5196億美元;建立涉及多領域的90多個政府間對話合作機制……

  歸華引思念 愛心長相伴

  “寶寶”回國一個多月來,來自太平洋彼岸思念和祝福的信件、照片雪片般飛來。“你是我第一個熊貓閨女,你是我永遠的小公主,”一位“寶寶”迷寫道。

  把自己叫作“‘寶寶’親姨”的唐·拉瓦萊隨信寄來一張照片,露出左臂上“寶寶”微笑的頭像文身,說“這樣就能永遠記住”。

  思念“寶寶”的福爾茨一家給中國大使館寄去兩幅孩子們心中的“寶寶”圖畫,畫上用中文寫下“熊貓”兩個字。福爾茨在信中寫道,“她(‘寶寶’)的回家讓我們對她的家鄉充滿好奇。”

  每一只大熊貓的離開,都牽動美國人民的心。

  2010年,“寶寶”的哥哥“泰山”離開華盛頓。返鄉那一天,大雪紛飛,“泰山”迷們執著地等在“泰山”住所前,只為再多拍幾張“泰山”。

  “泰山”的主管飼養員妮科爾·米斯說,“很多人都因為‘泰山’而對保護大熊貓和中國的大熊貓科學產生了興趣,我相信其中不少人會為看‘泰山’而到中國去。”

  只要大熊貓到達的地方,總是充滿溫暖與歡樂。

  在美國學界,友華派還被賦予一個形象的名字——“擁抱熊貓派”,為人熟知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尼克松時期的國務卿亨利·基辛格。

  今天,大熊貓在太平洋兩岸一同健康成長,見證中美關係一步一個腳印邁向未來的新征程。

 (來源:新華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