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網評:境外考古熱中的冷思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12 00:36:45


  中評社北京4月12日電/網評:境外考古熱中的冷思考 

  來源:光明網 作者:袁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十多年前,中國考古學家主動走出國門,在境外開展考古發掘工作。迄今為止,從亞洲蒙古高原到南美熱帶雨林,從絲綢之路沿線到非洲南部海濱,都可以看到中國考古學家的身影。這是中國考古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壯舉,值得積極地提倡,也需要冷靜地思考。

  回眸

  200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次組隊到德國梅克林堡州舍米林市的美倫艾克森遺址進行考古發掘,這個遺址為公元前五世紀德國鐵器時代的大型墓地。當時出國考古的目的就是通過親身實踐,參與德國考古,增進中德考古人員的學術交流。這段德國考古的經歷可以稱之為中國境外考古的開篇。

  十多年來,從亞洲蒙古高原到南美熱帶雨林,從絲綢之路沿線到非洲南部海濱,都可以看到中國考古學家的身影。中國考古學家在境外的發掘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在與中國古代文化相關的特定區域進行發掘;另一類是在世界古代文明的著名遺址開展發掘。

  在與中國古代文化相關的特定區域進行考古發掘開始於2001年,其研究目的:一是認識與中國多個地區相鄰的周邊國家的古代文化,探討他們與中國古代文化的相互關係;二是研究古代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遠東地區 2001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率先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區地志博物館合作,組成聯合考古隊,發掘俄羅斯亥赫清爾區域奧西諾瓦亞列西夫卡遺址,發現了數量較多的精美石器和筒腹罐殘片,這些發現有助於認識與黑龍江省僅有一江之隔的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面貌,全面拓展對這一地區以筒形罐為特征的古代文化的研究。2004年,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與俄羅斯西伯利亞科學分院考古與民族研究所合作,發掘俄羅斯阿穆爾州伊凡諾夫卡區的特羅伊茨基墓地,發現了多座墓葬,出土了細石器、陶器和金屬器。到2016年,黑龍江大學又與俄羅斯阿穆爾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聯合發掘俄羅斯布拉格維申斯克市的烏斯季·伊萬諾夫卡河口遺址,發現了近60座墓葬,出土的隨葬品有鐵器、銅器和骨器等。通過這兩次發掘,可以認識中國唐代的少數民族黑水靺鞨與粟末靺鞨的狀況,探討靺鞨文化的來源及人種的構成,深入研究隋唐時期黑龍江流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

  西南鄰國 自2006年以來,中國的境外考古擴展到位於我國西南部的鄰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越南國家歷史博物館合作,組成中越聯合考古隊,發掘越南永福省永祥縣的義立遺址,出土了一批與四川三星堆文化同時期且有一定聯繫的遺跡和遺物,此次發掘對研究越南北部青銅時代早期文化遺跡及其與中國華南、西南地區青銅時代文化的關係和交流,了解四川三星堆文化的輻射範圍等具有重要意義。201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孟加拉國Oitihya Onneswan考古研究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毗呵羅普爾遺址的特定區域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現大量佛教遺存,為深入探討藏傳佛教及現行達賴、班禪系統格魯派黃教的歷史奠定考古學的基礎。從2011年至2014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與柬埔寨合作,對柬埔寨吳哥古跡中的茶膠寺等多個地點進行發掘,比較全面地了解茶膠寺的建築歷史和寺院結構,為中國政府援助保護修復茶膠寺提供了諸多翔實的考古依據,同時有助於從實證的角度研究佛教和印度教的歷史。

  歐亞草原 絲綢之路把古代的東方和西方聯繫在一起。以蒙古高原為中心的歐亞大陸草原地帶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自2005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蒙古國國家博物館、蒙古國游牧文化研究國際學院和蒙古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成中蒙聯合考古隊,發掘蒙古國境內的匈奴墓葬、柔然墓葬、回鶻壁畫墓、契丹墓、蒙元時期墓葬和清代兵營等遺址,依據出土的遺跡和遺物,探討位於蒙古高原地區的游牧民族文明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對研究草原絲綢之路意義重大。從2015年至2016年,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和俄羅斯阿爾泰國立大學組成聯合考古隊,在阿爾泰山脈西側發掘了青銅時代中期的冶金聚落卡勒望湖遺址和青銅時代晚期的冶金聚落蘇聯路遺址,首次發現了這個地區青銅時代的銅刀和銅錠,另外還發現了動物遺存,這些發現對於探討古代草原絲綢之路上冶金技術和家畜的傳播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