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科學家獲"地理學諾貝爾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21 10:05:26


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前左)與姚檀棟合影
 
  相關報道

  專訪2017年維加獎得主姚檀棟:立足“第三極”破解氣候變化之謎

  太平洋的風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凍圈變化卻能決定風往哪兒吹。

  “青藏高原冰川、積雪面積的大小,會直接影響亞洲季風的強弱,決定我國東部地區的旱澇。”中國科學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姚檀棟說。

  鑒於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擬將2017年維加獎授予姚檀棟。這是亞洲學者首次獲得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的此項榮譽。

  獲獎是群體效應中國“第三極”環境研究處於第一方陣

  以青藏高原為中心,西起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東到橫斷山脈,北起昆侖山和祁連山,南到喜馬拉雅山脈——科學家口中的“第三極”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里。

  “這裡是亞洲的水塔,堪稱我國和周邊國家的‘環境驅動源’。”姚檀棟從事高原科考近40年:“儘管有地球上密度最大、數量最多的人群依賴於‘第三極’環境,但相比南北極,對‘第三極’的研究依然偏少。”

  維加獎的設立,最早源於對北極研究的重視。獎項後來延伸到南極研究,又逐漸涵蓋地球科學的多個領域。對第三極的研究,近年來逐漸進入評獎委員會的視野。

  姚檀棟說,中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的研究論文數量和引用率,近年來穩居世界第一。“總體來說,我們在青藏高原環境方面的研究處於國際上第一方陣。”

  “這次得獎,說明國際同行認同中國科研人員在‘第三極’的整體研究水平的提升,而且到了讓國際關注的程度,所以到評獎的時候,就會想到中國科學家候選人。”姚檀棟說,“這是一個群體效應的結果。”

  影響20億人青藏高原冰凍圈正發生重大變化

  “第三極”的冰川孕育著亞洲幾大河流,每年冰川融化的多少,直接影響著下游十幾個國家逾20億人口。

  “超過80%的冰川在退縮,”姚檀棟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冰凍圈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變化之大已經超出人們的預期。

  “一個典型標誌是,去年7月和9月接連發生兩次冰崩,塌方面積之大、影響之嚴重,史上罕見。”

  姚檀棟說,他通過鑽取冰芯,也就是從高海拔冰川中鑽取冰樣,解析冰川中包含的各種氣候與環境變化信息。比如,通過分析冰芯,可以發現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在過去一千年中含量不斷增高,以此可以搭建起相關監測模型。

  “氣象資料只有一百多年歷史,對於更久之前的氣候變化的認識,就要依靠其他的氣候變化替代資料。”姚檀棟說,冰芯最準確地記錄了過去上千年的氣候變化規律,“掌握過去規律才能預測未來”。

  專注“第三極”風雪呼號中也能出大成果

  在姚檀棟之前,曾有美國的頂尖地理學家憑借同時對南北極和“第三極”的研究而榮獲維加獎。

  姚檀棟說,美國科學家的視野非常寬廣,而自己則不斷專注於“第三極”。“我經常這樣形容,‘第三極’是個富礦,別人偶爾來挖一次,可能挖的技術比我好,很快挖了一顆大的。但我天天在這兒挖,最後挖的還是最多。”

  鑽取冰芯的過程既艱且險。跟隨姚檀棟的學生曾這樣描述:登山路上,每走一段就會看到一個小牌子,上面寫著遇難者的名字和生命“凝固”的日期。風雪呼號中,誰也不知道腳下有沒有奪命的裂縫。

  2015年,姚檀棟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又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古裡雅冰川鑽取冰芯。即便在6700米處突遇冰裂隙,他們仍然鑽出一根符合研究標準、308米長的透底冰芯。

  獲知自己得獎後,姚檀棟並沒有特別在意。在採訪中,他數次提到,要培育寬廣的科學視野,而科學視野是建立在扎實的科學基礎研究之上。歐美國家在基礎研究領域有非常雄厚的實力,所以能源源不斷“冒”出科技創新成果。

  “我們對‘第三極’研究的頂級成果,整體而言還不是世界第一,要全面提高研究質量,達到世界引領水平,首先要加強基礎研究。”姚檀棟說。(來源:新華社)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