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沒有真實,所有科學俱為謊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26 14:24:54


 
  這樣的現實不容回避。2015年2月,某家醫學行業網站在約2000名三甲醫院醫生中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醫生表示,在中級職稱的評定中需要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其中23.55%的醫生表示,需要2篇論文發表在核心期刊上。而到了副高級職稱的評定中,18.41%的醫生表示必須發表SCI 論文。

  制度的缺陷並不足以成為不端行為的借口。推動制度完善需要理性的聲音、合理化的建議,尋求快捷的刊發論文渠道,只能算作利益誘惑下對現實的妥協。在由公共財政支撐的科研體系中,用粗制濫造的論文換取更高的職稱,更多的項目資源,是科學戰場上的一次退敗,犧牲的是全體納稅人的利益。

  如今,曾被視為藩籬的職稱評定制度正在鬆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兩會參加審議時就表示,縣以下醫院多拿論文評定職稱,是“搞花架子”。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印發了《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合理設置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

  此時,我們更需要考慮,那些損害學術公信力的論文,是否會隨著職稱評定制度的變化而銷聲匿跡?

  2015年中國作者被集中撤稿後,中國科協就重申了“不由‘第三方’代寫論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論文,不由‘第三方’對論文內容進行修改,不提供虛假同行評審人信息,不違反論文署名規範”的五不行為準則。對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還進行了集體通報,追回相關項目的科研經費,同時也勒令取消其5年基金項目申請資格。但是,鮮見涉事作者受到進一步處罰。對於論文代投和論文買賣,也缺乏明確法律規定。曾有報道稱,一些撤稿事件的作者不僅沒有被處罰,還在這一事件發生後,仍被評選為當地的“優秀青年”。

  相比於不端行為造成的負面影響,這樣的處罰過於輕鬆。公信力的恢復和重建,既要靠學術共同體的自覺,也要靠明確的罰則來劃定邊界。

  這樣的要求或許嚴苛,但科學家理應有更高的操守。在中國百餘年的變遷中,“德先生”和“賽先生”始終是國人追求的主題,是推動中國現代化的兩個相輔相成的車輪。代表科學的“賽先生”並非只有科研成果和技術改良,科學精神也應是題中之意。若學術公信力從源頭消失,科學精神從何談起?

  沒有真實,所有科學俱為謊言;沒有科學,所有未來皆為虛幻。

  (來源: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