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試析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的現實意涵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10 00:12:34


 
  堅持核心意涵而非本本主義

  對於“一中原則”與“統一目標”的堅持,無疑清楚體現於“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的重要內涵。由於北京當局堅持兩岸交流必先具備政治前提或基礎,以致在蔡英文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情況下,兩岸關係陷入低宕徘徊,不僅既有協商交流機制停擺,也影響陸客、陸生等民間交流。

  2015年兩會期間,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表示,“堅持‘九二共識’作為同台灣當局和各政黨開展交往的基礎和條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2016年兩會期間,習總書記進一步表示,“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兩岸雙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礎,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動。”

  “九二共識”對北京當局之所以重要,主要在其體現、內蘊“兩岸同屬一中”此一核心意涵,同時擱置有關“各表”爭論。如是這樣,這便引伸一個需要解放思想並值得人們反思的課題,那就是:難道只有“九二共識”具備此一核心意涵?我們不能和而求同地從北京過去既有兩岸論述,從當前兩岸既存政治現實,或從蔡英文兩岸論述中找出相同的元素?

  “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和現實從未改變”,這是北京長期以來有關兩岸關係的重要論點。其中,所謂“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是否存在於去年蔡英文五二○就職演說所論及的《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或包含於胡錦濤與賈慶林等中共前領導人任內有關“兩岸各自現行規定”重要論述?或如2013年2月“連習會”期間國共雙方對於有關“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的認知?

  甚者,如就法論法,台灣現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對兩岸關係的相互定位,難道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是“台灣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現況並非如此。

  此外,在蔡英文沒有提及“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但已公開表明“沒有否認九二會談歷史事實”情況下,北京方面固然採取中斷或降低兩岸交流互動以示不滿,作出“未完成的答卷”回應,但亦並未出現如去年台媒報導某台灣人士基於個人或黨派利益所期待之“地動山搖”。

  正如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提到,“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當年推動“四個現代化”如此,今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又何嘗不是如此?

  或可合理推斷,此並非北京當局對於兩岸關係立場的退卻,尤以大陸眾多涉台專家學者中文造詣之深厚以及對大陸自身長期兩岸重要論述的掌握,不可能不清楚蔡英文的既有論述中實已內蘊或體現了大陸方面所期待之“核心意涵”;但在蔡不可能明確提及“九二共識”這四個字的情況下,希望其就相關“核心意涵”提出更為清晰,或兩岸雙方所能共同接受的新論述。

  戰略自信下的勇於創新與實踐

  誠如許多大陸涉台專家學者的闡析,“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不僅明確表達北京方面對於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在堅定立場之餘,以更加務實的方式與人民群眾的語言,持續推動兩岸關係深化發展與實踐,並提出具有創新意涵的兩岸關係新論述。

  在政治實踐上,以2015年的“馬習會”為例,如當時雙方對身分名義或舉辦場合各自堅持,則具開創兩岸關係歷史意涵的“馬習會”恐將難以實現。正如當年國共雙方如果依舊對“一中各表”或“一中不表”問題爭執不下,恐也難有後續雙邊關係的發展與突破。此或顯示,政治立場並非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當面臨重大關鍵時刻,政治領導人能否在未放棄原則立場前提下,審時度勢,把握機遇,超越當下分歧及困境,以具體行動開創歷史新局所需之戰略自信與決斷。

  而在有關“反獨”部分,個人以為,不論是從“文化台獨”到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從“四個任何”到“六個任何”,其主要反映、傳達北京當局對“台獨活動”的高度警惕與堅定立場。但這應非鼓勵不經客觀調研、不講實事求是,不從實際出發,說話做事看風向、隨風倒,搞無限上綱或淪於主觀主義的情況。

  例如,處理不當黨產或有關蔣介石歷史評價與銅像議題,與“文化台獨”或“去中國化”何干?不論蔣在台長期實施戒嚴統治功過如何,其已是台灣歷史重要組成;若移除蔣銅像是“去中國化”,那當年把“蔣幫”逐出大陸是否更甚?再以“文化台獨”為例,即使台灣存在這類聲音,但其並非社會主流甚至不是綠營主流。中華文化本身的多面性與穿透力實已體現於台灣日常生活各層面;所謂“文化台獨”不僅並非“正名制憲”必要條件,現實上也根本不可能做得到。

  相對前者,更令人矚目的無疑是有關“心靈契合”、“兩岸一家親”以及“兩岸命運共同體”等話語的創新。這類屬於人民群眾的語言,相對以往生硬冰冷的政治立場表述,更具有人性的溫度,也是過去大陸對台論述中少有的柔性元素。然而,“心靈契合”意境高遠,事實上也形同對大陸自身對台工作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但正如“兩岸一家親”,若始終不相往來是否可能?其究竟該如何實現,方法與路徑為何,如何具體落實到各項對台工作,戰術行動與戰略目標如何辯證統一而非相互干擾等等,則還需要隨著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實踐來檢驗。

  當前兩岸關係陷入冷和局面,持續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已為北京現階段對台工作重點,如卡式台胞證、準國民(居民)待遇、體驗式交流等各項措施,顯示北京有意採取戰略主動以引導兩岸關係的發展。這些政策的出台固然對當前兩岸關係具有重要“保溫”作用,但現實上,因兩岸官方與民間這兩層關係不可能全然隔離或切割,如兩岸整體情勢不能止跌回升或避免進一步下挫,則北京上述政策所欲達成之效果恐將事倍功半,甚至將因兩岸其他波折而大幅抵銷。

  此外,在有關“兩岸命運共同體”論述上,習近平不僅以歷史反思的視角提到,“近代歷史的遭遇深刻啟示我們,兩岸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民族強盛,是兩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亂,是兩岸同胞之禍”,更以期待兩岸雙方秉持同理心的方式表達,“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同時,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兩岸關係如何從過去走向未來,如何從過去百餘年來帶有幽暗歷史宿命的“兩岸命運共同體”邁向嶄新的“兩岸共同體”建構?在回顧過去三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實踐的同時,我們對未來三十年兩岸關係的想像又是什麼?兩岸在既有“文化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的傳承與發展外,未來是否可能進一步建構“安全共同體”乃至“政治共同體”,或某種形式與內涵且為雙方所接受的“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這是兩岸必須共同思索,也是台灣不分朝野始終無以迴避的重大課題與挑戰。

  結語

  當前兩岸關係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無疑是歷史留給這一代兩岸人所必須共同面對的“未完成的答卷”,需要雙方攜手共同面對與承擔;相互推諉顯非負責之舉,亦非兩岸民眾所期待。尤其,如果我們不願抱以謙卑之心,不願再次解放思想以共同尋求新的可能,那麼,今日阻礙兩岸關係發展前進的共同困境恐將難以有解。

  “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思想”適時提出,固然讓兩岸雙方暫時免於兵戎相見,也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繫寶貴的可能空間。然而,兩岸前方依然道路漫漫,艱難險阻,挑戰重重,柳暗花明之日果真可期?話語的創新,或許果真能為今後兩岸關係開創一個全新局面,但在此刻來臨前,顯然仍需兩岸雙方共同不懈努力。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5月號,總第23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