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革命特質”形塑下的民進黨行為邏輯分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30 00:18:10


 
  3、民進黨成為“體制內革命型”政黨

  經過不斷的轉型和調整,民進黨成為一個矛盾綜合體,雖然其身體進入體制內,但思想上並沒有放棄反體制的目標,它是以進入體制的方式“反體制”,變成一個在體制內搞革命的“怪胎”政黨。

  “台獨黨綱”仍是民進黨的核心理念。“台獨黨綱”自制定之後,進行修改或廢除的聲音就一直沒有停息,但其地位從來沒有被真正撼動,反而越來越穩固,成為民進黨的“神主牌”。“台灣前途決議文”表明民進黨轉型為體制內政黨,但並不意味著民進黨放棄“台獨黨綱”。在制定“台灣前途決議文”時,黨內就達成不直接修改“台獨黨綱”文本的共識。雖然後來民進黨的黨章規定“決議文”在效力上等同於“黨綱”,但這反而凸顯了“黨綱”重要性,是衡量其他文件的基準和依據。至於所謂的“台獨黨綱只是歷史文件”、“新法取代舊法”等說辭更是混淆視聽、自欺欺人,如果真的不認同“台獨黨綱”何不直接廢除,況且民進黨後來又制定了更為激進的“正常國家決議文”,那豈不是要取代“台灣前途決議文”?所以“台獨黨綱”是民進黨的根基所在,民進黨關於台灣前途和地位的說法很多且差異極大,但“萬變不離其宗”,“台獨黨綱”就是這個“宗”。

  民進黨進入體制是為了實現“台獨建國”這個大目標服務。“台灣前途決議文”表面上宣示民進黨不再追求“制憲、建國”,終究與“台獨黨綱”存在一定的矛盾。但這是民進黨在外部壓力下的策略性選擇,民進黨制定“台獨黨綱”後就面臨著“台獨”和執政的衝突,如果死抱著“台獨黨綱”不放,執政將遙遙無期,這樣反而與“台獨”的目標越來越遠。最終,民進黨經過“痛苦”的掙扎,選擇了“先執政、後建國”這樣一條曲線路徑,先接受“中華民國”這個殼,然而利用執政資源逐步蠶食“中華民國”,最終建立新而獨立的“台灣共和國”。這種做法實質上是“打著紅旗反紅旗”、“利用中華民國消滅中華民國”。因此,不能單純地看待民進黨進入“中華民國體制”這一表像,這只是一種謀略和手段,可以說,民進黨也在“下一盤大棋”,其暫時委身體制是為了消滅體制,一切都服務於“台獨建國”這個最終目標。

  因此,民進黨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衝突,既要反體制又要進入體制,兩股力量的不時暴發爭論。但民進黨也基本上能調和這兩種力量,在實際運作中成為一個“雙面政黨”。而接受體制只是“表”,推翻現有體制進行革命才是“裡”,是民進黨的本質所在。由於執政的重要性,其革命特質經常被掩蓋而顯得模糊不清,但實際上對民進黨具有關鍵的支配作用,塑造了民進黨一系列獨特的行為模式。

  民進黨在“革命”的助力下爭取執政

  民進黨像民主政體下其他政黨一樣,也要通過選舉爭取執政,但民進黨的“革命特質”給了其額外的推動力,使得民進黨在與國民黨的鬥爭中像“開掛”一般戰力倍增。在這個過程中,爭取執政成為目的,革命方式變成了手段,二者不但沒有了衝突,反而在民進黨身上相互契合、統一起來。

  革命党作為顛覆者和挑戰者,在與強大的敵人博弈的過程中形成自身獨特的精神氣質和鬥爭方式。民進黨作為一個具有“革命性”的政黨,也學習和模仿了革命黨的諸多精神和一系列手段,並移花接木般地應用到台灣的民主政治之中,“以搞革命的方式打選戰”,反而產生了巨大的威力。

  第一,從精神氣質上看,民進黨更富於戰鬥性。革命就像從零開始進行創業,只有奮勇拚搏才有成功的可能,民進黨也具有敢打、敢沖、敢冒險的精神。“革命不是溫良恭儉讓”,要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搏鬥,民進黨也形成了好勇鬥狠的“狼性”特徵。革命要歷經艱辛、挫折,後退就是死亡,民進黨也具有百折不撓的韌性和死戰不退的精神。而在逆境之中,民進黨的戰鬥精神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2008年“大選”形勢對民進黨十分不利,但仍然有謝長廷、蘇貞昌等拚命爭當“總統”候選人,而且相互之間殺得“刀刀見骨”。

  第二,從政黨性格上看,民進黨具有鮮明的草根特徵。革命是下層推翻上層的鬥爭,革命党都立足於底層和民間社會,民進黨也自我定位中下階層的政黨,具有極強的草根色彩和鄉土氣息。草根階層交往熱情、人情味濃厚,民進黨也是一個有溫度、接地氣的政黨,總是能與民眾打成一片。草根階層重感性、輕理性,民進黨也經常訴諸於感情、善於以情動人,同時具有煽動民粹、反智反理性的一面。草根階層深受壓迫並忿忿不平,民進黨也經常擺出受欺負的悲情形象,同時又不斷進行激烈的抗爭。草根民眾具有粗俗、好衝動的一面,民進黨內也充斥著一股俗文化,動輒粗言惡語、喊打喊殺,“魯莽氣”十足。

  第三,從政黨樣貌上看,民進黨是一個“青年化”的政黨。“青年是革命的柱石”,民進黨與青年也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甚至可以說和青年融為一體,處處透露著青年人思維和行為特徵。青年求新求變、清新活潑,民進黨做事情也不落俗套、反對死板,而是講究創意、充滿青春活力。青年叛逆性強,經常懷揣改造世界的理想,民進黨也跟隨、慫恿青年的這種傾向,不斷挑動青年反抗現有體制,因而幾乎總是能夠收割學運的成果。青年個性開放、對新事物比較敏感,而民進黨也容易接受新事物,率先使用Ptt、Line、Facebook、Youtube等網絡新媒體,建立了技術上的領先優勢。

  第四,在處理內外關係上,雖內鬥激烈但對外能團結一致。民進黨內部也存在著激烈的權力和路線鬥爭,分為眾多的山頭和派系,現在仍是新潮流系、“正國會”、“英派”、蘇系、謝系等合縱連橫、鬥爭不止。雖然如此,民進黨對外卻能夠團結一致,像一個整體一樣作戰。因為民進黨深知推翻國民黨是首要的革命目標,而自己又力量弱小,根本沒有分裂的本錢,對這類“親痛仇快”的行為是深惡痛絕,容忍度極低。在2000年“大選”中,美系龍頭許信良就脫黨參選,但拿到的選票少得可憐。

  第五,在人才使用上,不拘一格、唯才是舉。作為一個處於“打江山”階段的政黨,“打得贏”最為關鍵,因此民進黨最為看重的是能力,能夠打破陳規陋習的束縛,較少關注論資排輩。在進行選戰時,民進黨更是充分授權,鼓勵大家發揮創意。由於年輕人頭腦靈活、點子多,在這裡很容易出頭,黨內也維持著良好的世代交替。

  第六,在擴展地盤方面,民進黨更加鼓勵“自己打天下”。這是由於民進黨白手起家、沒有資源,不能為各地的征戰者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因此,要在各個縣市站住腳跟,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但這反而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每個人都“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打出一片天地。而一旦攻下某個地盤後,民進黨就用心經營,就將其建成一個牢固的根據地,進而以此為模式不斷擴張,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第七,在與民眾的關係上,民進黨更加注重貼近群眾。由於民進黨處於挑戰者的地位,先天沒有龐大的資源和人脈,只能靠向下發展、深耕基層來壯大自身。因此,民進黨也仿照革命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繫群眾,新潮流繫還公開把“群眾路線”作為其三大主張之一。民進黨人通常都能扎根一處,切實做好選民服務,與民眾感情連結深厚。

  第八,從動員模式上來說,革命黨為了推翻反動腐朽的制度,必須利用各種矛盾發動群眾起來鬥爭,而這套方法也被民進黨模仿並嫺熟運用。島內固有的省籍、族群矛盾一直是民進黨操弄的重點,民進黨經常藉此塑造“愛台”與“賣台”、本土與外來的對立,把島內大部分民眾都捲入進來。民進黨還極力挑起島內的階級矛盾,把自己打扮成弱勢群眾的代言人,而把國民黨污蔑為權貴的代表,以激起民眾的仇官仇富心理。同時島內在環保、核能、土地、住房、食安等問題也存在著一定的分歧,這些也都被民進黨作為分化操弄的工具。

  第九,在思想鬥爭方面,更加注重理論建構。所謂“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民進黨為了論證“台獨”的合理性也發明和借用了各種歪理邪說。民進黨宣揚台灣人是一個獨立的民族,不屬於中華民族;同時聲稱台灣屬於海洋文明,而大陸屬於陸地文明,二者互不隸屬。民進黨還竭力貶低《開羅宣言》,極力鼓吹非法的“三藩市和約”,以作為“台灣地位未定”的依據。民進黨還歪曲解讀國際法,鼓吹“住民自決”等。這一系列理論具有極大的迷惑性,使得“台灣主體意識”、“台灣前途應當由2300萬人決定”成為島內主流話語。

  第十,在宣傳和組織手段上,更加重視宣傳戰。由於組織戰需要大量資源和深厚的人脈,而宣傳戰具有“投入少、收效大”的特點,民進黨作為一個缺少資源的政黨更加注重宣傳戰。民進黨平時就積極經營媒體、操控輿論,善於把握民眾心理、懂得煽情作秀。在競選時,民進黨更是挖空心思進行各種各樣的創意宣傳,經常能夠打動人心、迷惑民眾。其競選宣傳片經常別出心裁、充滿創意,2000年“大選”時陳水扁“鐵漢柔情”的競選廣告就讓選民印象深刻。民進黨還善於發明各種簡短有力口號,如“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具有極強的煽動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