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被遺忘的女畫家,繪出怎樣的生命色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23 13:01:50


 
  “青青浮萍”恰如人生隱喻

  1941年,徐悲鴻來到馬來亞舉行籌賑畫展。李媛獨到的藝術見解和繪畫風格,很快吸引了他的注意,他鼓勵李媛出版畫集,並親自為其選編畫稿。

  在為畫集取名時,徐悲鴻建議李媛改名“李青萍”,而畫集就取名《青萍畫集》。青萍既源自李媛的乳名:蘋兒,也取萍水相逢之意。青青浮萍,浪跡天涯,恰恰成了這位女畫家日後藝術人生的隱喻,意味深長。

  徐悲鴻在畫集上題詞道:“藝術第一”,並在扉頁上留下了為李青萍所畫的肖像。這幅肖像如今保存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成為了兩人師生情誼的永久見證。

  李青萍晚年在回憶起自己的馬來歲月時,繪就了不少作品,在此次展覽中被一一呈現。那段歲月之於李青萍,就像是她畫布中色調明快的逐夢天地,熱情充沛,神采飛揚。

  在《馬來意象》中,地面上的植被層次豐富,高聳的椰樹不拘小節。綠、黃、褐、紅與藍的烘襯下,是記憶裡揮之不去的美好。

  在《馬來風情》中,有碧色的草和黑褐色的椰樹,還有藍天白雲,洋溢著令人神往的熱情與歡樂。

  《浮世》則令觀者恍若置身熱帶風情的南洋海灘。海水翻湧,澄澈透明,暖色天空,摻進橙黃,椰樹葱鬱,綠中點黃。畫家用一顆純真率直的初心,重溫年輕時逐夢的激情。

  ……

  如果不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李青萍教書作畫的日子也許會一直延續。1942年,在回國途中,她遭遇敵機轟炸,汽車墜海,全部積蓄連同兩百多幅精心之作全部墜入海中。她歷盡艱辛,孑然一身回到上海。

  回國後,李青萍曾拜見劉海粟。劉海粟在參觀了李青萍的個人畫展後,情不自禁地對她說:“今天西畫引進中國,只有你與我為先驅。”齊白石也曾贊嘆:“李青萍小姐的畫無女兒氣。”

  畫面上的晚霞,

  正是她生命的回音

  李青萍在國內嶄露頭角沒多久,突如其來的牢獄之災就接踵而至,她的藝術生命跌入了低谷,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跌竟長達三十餘年之久。

  直到1979年後,李青萍才重新拿起了畫筆。此時,“積壓在腹中的繪畫熱情,蘊藏在腦海中錘煉已久的一幅幅畫,像火山爆發得以宣洩,並通過手中的筆付諸紙上,這是何等的暢快,何等開心!”李青萍這樣回憶。

  在艱難的歲月裡,她常常在垃圾堆中翻找出已經幹成塊的顔料,畫布更是隨處撿拾的,從小學練習本、賬簿、掛歷、麻袋到被丟棄的布,凡是能作畫的,她都撿。

  儘管生活窘迫,但早年的藝術積澱加上苦難中對人生世態的感悟,使李青萍的才情煥發出了新的藝術光芒。她的作品更加熱情奔放,揮灑自如,內涵深沉,爐火純青。她將色彩在畫布上恣意潑灑、流淌,仿佛是壓抑了三十年後的藝術激情在一瞬間爆發,她的藝術風格也更傾向於對具體物象的抽象表達。

  《生的回聲》作於1982年,李青萍恢復公職之後,在她眼前是一片明朗的陽光。“橙黃色的圈形象徵太陽、地球與宇宙萬物生靈的運轉,椰樹象徵我對南洋生活的深情眷戀和我的曲折而充滿活力的一生,人的生命如時鐘發條總會終止,吾輩已老,更應珍惜時光。你們看那畫面上空的晚霞,正是我生命的回音,藝術的曙光。”她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上世紀九十年代,年邁的李青萍把整個身心投入到創作中,如今她傳世的大部分作品大都完成於這一時期,她還在這十年中辦過三次個人畫展。

  孤獨的李青萍一生未嫁,沒有子女。2003年,也就是離世前一年,她將自己生命最後20年的一批力作捐贈給上海美術館(現中華藝術宮)永久收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