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歐洲向外擴張終面對回擺反彈 警示全球治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12 12:04:56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歐洲媒體近來關於難民的報道少了,但難民問題遠沒解決。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歐洲難民危機都具有全球意義,需要持續關注。
 
  就歷史而言,按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里的觀點,現代人類源於非洲,由此向世界各地遷徙繁衍,遷移的原因是為逃避災難或是尋找更好的生活。人類在不斷“逃難”中創建新的文明,也破壞著所到之處原有的生態。
 
  17世紀初,歐洲人大規模遷徙或逃難到北美洲“新大陸”,引發歷史進程的“破”與“立”:原有文明消亡,包括“原始居民”印第安人幾乎被滅種;新的文明和生活方式由此出現,歐洲難民在向外遷徙過程中的“破”與“立”形成歐美體系,影響此後全球歷史的發展演變。
 
  歐洲的“破”與“立”

  就現實而言,歐洲雖已不是第一次捲入大規模難民遷徙事件之中。但與以往不同,這次是由大量外來難民湧入引起的危機,其未來發展趨勢尚不明了,依舊是問題多於答案。不過,若沿循歷史軌跡似乎可以預見到,這次危機也將催生新的、針對歐洲自身的“破”和“立”,使歐洲及其“歐洲體系”成為被歷史改變的對象。這在近現代史上是少有的,其走向也可能對全球局勢和治理產生歷史影響。
 
  當前大批難民湧入“破”“立”之間的歐洲,只是洲外移民進入歐洲整體事件的局部。在歐盟一些主要國家,有洲外移民背景者已占人口的1/4。德國一項研究表明,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在遞增,而傳統基督教文化圈人口在下降,伊斯蘭教已是歐盟多國的主要宗教之一。來自伊斯蘭地區的移民改變著歐洲的人口結構、文化結構,甚至飲食結構。比如,不久前德國政府堅持豬肉可以留在中小學午餐食譜中。穆斯林學生和家長此前表達強烈不滿,要求把豬肉清除出學校午餐。
 
  這些結構變化對許多歐洲人而言,尤其是在那些無力應變的底層民眾中間,被視同於“破壞”的負面力量,撼動歐洲人身份認同的基礎,引起越來越廣泛的精神恐懼和抵抗。“歐洲是白人的歐洲”“反對伊斯蘭化歐洲愛國運動”等思潮已形成實際的政治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