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少數民族古籍珍品在國博展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26 10:37:29


 

  古籍保護還須完善“軟硬件”

  展覽現場,非遺傳承人和研究學者展示書寫東巴文,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觀賞。利用暑期來北京游玩的12歲女孩郭慧敏被這種奇特的象形文字所吸引,足足看了半個多小時。“原來這就是東巴文,感覺很神秘,很有民族特色。”拿著研究學者張磊用東巴文書寫的“學業進步”字畫,小慧敏興奮地對記者說。

  然而,小慧敏不知道的是,她手裡的這張東巴紙大有來頭。據雲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院院長李德靜介紹,這是用瑞香蕘花的樹皮手工製作的特殊紙張。這樣的紙張,雖然稍顯粗糙,但非常結實,耐磨耐汗,可用於長期保存。

  “這種紙的製造技藝是由先輩流傳下來的,現在還只能純手工製作。雖然造價比較高,但對於傳承東巴文化非常重要。現在,我們在一些企業的資助下,每年會製作一批這樣的紙張,給每一位東巴提供20~30張,請他們在這些紙上書寫經文。這也是一種傳承和保留古籍的方式。”李德靜對記者說。

  吳貴飈指出,經費和技術是古籍保護的兩個重要“硬件”。比如古籍修復技術,目前已有十幾家國家級的古籍專門修復機構,但多是對漢文古籍進行修復,亟待成立專門的少數民族古籍修復機構。

  “由於古籍修復對技術要求很高,一個師傅必須有5到10年的手藝,我們才敢把一本珍貴的古籍交給他來修復。而與漢文古籍修復不同,少數民族古籍修復還需要同時有一位懂這個文種、有一定研究水平的專家指導修復,這樣的話,修復起來就非常慢,一天也就能修復一兩頁。”吳貴飈說。

  由此可見,對於少數民族古籍保護來說,人才至關重要。據了解,有關部門積極培養少數民族古籍隊伍新生力量,加強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民族院校設立少數民族古籍專業,舉辦各種培訓;建立“國家民委少數民族古籍文獻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積極發展並完善分層次、多渠道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儲備機制,大力提高少數民族古籍工作的整體水平。目前,全國已有少數民族古籍專兼職人才5000餘人,形成了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專業人才隊伍。

  給小慧敏書寫東巴文的張磊就是11年前從雲南民族大學納西語言文學與東巴文化本科班畢業的科班人才。“我是第一批入學的學生,當時只有9個人學這個專業。現在,這個專業每年招生30人左右。”張磊告訴記者。

  為了更好地保護特殊人才,李曉東建議,對少數民族古籍傳承人,如納西族的東巴、彝族的畢摩等,還有一些民間老藝人,落實相關政策,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保障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全力支持他們開展少數民族古籍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來源:光明日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