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大學生消費:必備品從飯盒變成手機電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23 11:01:02


 

  上世紀90年代末,電腦還沒有在高校普及,學校裡不流行網絡遊戲和社交軟件。李敏說,自己那個時候比較專注學業,不太出去玩,大多數時間還是用在學習上。

  “當時父母給的生活費裡,我要想辦法節省出一些用來買學習材料,還有用作一些考試的費用。”她回憶稱,大學時代同學們的生活費基本都是依靠家裡提供,很少有人打工做兼職掙錢,機會少,大家也沒那個意識。

  在李敏看來,當年學校裡的攀比風氣也並不是很明顯,同學們沒有一窩蜂去追求某個東西,生活很簡單。

  2003年入學

  ——每天10元錢可以在食堂吃得很好

  2003年,李虹含進入鄭州大學學習。回憶起十幾年前上大學的情景,他告訴記者,當時周圍很多同學還是比較清貧的。

  “食堂吃飯也很便宜,一天下來不到10塊錢也能吃得很好了,再加上買日用品一類的額外開銷,那時候一個月四五百元的生活費就足夠了。”李虹含說,上學時,自己每個月還能領到五六十塊錢的國家補貼,在當年看來,這筆錢已經不算少了,每次發下來時都很開心。

  “剛上大學的時候,手機還沒有完全普及,也沒有智能手機,我記得我第一部手機是到2007年時才買的,是一部諾基亞的直板手機。”李虹含回憶,剛入學的時候,大家還都買電話卡,用電話和家人朋友聯繫,每個月的通訊費支出並不多。

  “那時候人情支出很少,因為大家都是窮學生,能在食堂一起吃個飯就覺得很開心,沒有說每天出去,你請我我請你的,雖然清貧,但是也很快樂,這是我們當時真實的生活寫照。”李虹含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