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新導演群體:游走於商業與藝術之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16 09:36:06


 
  比父兄輩更尊重觀眾和市場

  2003年中國電影全面產業化改革以來,電影的商業和工業屬性得到進一步確認,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導演群體,不可避免地與當下的消費主義、大眾文化盛行,工業化、信息化大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

  “大部分新導演剛起步時沒有豐富的執導經驗,沒有經過市場的檢驗,對他們來說,第一要務是生存下去。因此,商業電影是他們大多數人的首選,過分個人化的、私語式的藝術表達在大多新導演作品中不會過分彰顯。”陳旭光說,他們遵循共同的價值取向和判斷,那就是在主流意識形態,電影的商業性、藝術性的矛盾糾葛中扮演好“體制內的作者”。

  他舉例說,刁亦男的《白日焰火》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被認為是商業和藝術相得益彰的典範:選擇觀眾容易產生興趣的懸疑題材,融合了警匪、情色、黑色等元素,敘事的豐富和複雜,人物的矛盾與糾結,節奏的緊張與張力,都表達得恰如其分。

  其他如《畫皮2》導演烏爾善、《一夜驚喜》導演金依萌、《北京遇上西雅圖》導演薛曉路等,陳旭光指出,都是在保留自己美學風格的同時,誠心服從於“制片人中心制”等工業化生產方式。

  陳旭光說,與父兄輩的導演相比,這些後“第六代”導演更尊重觀眾和市場,更認同產業運行機制,更甘心做好電影生產流水線上的有機一環,努力將電影藝術性表達與商業訴求相結合,將中國電影推向新高度。

  類型片創作扛起抗衡好萊塢重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