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衝擊諾獎,此其時也
http://www.CRNTT.com   2017-10-11 10:27:51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
  中評社香港10月11日電/2017年的諾貝爾獎近日陸續揭曉,再次和中國無緣。

  美國《僑報》10月7日載文《中國衝擊諾獎,此其時也》,文章說,相比2012年莫言獲得文學獎,2015年屠呦呦獲得醫學獎掀起的兩陣熱潮,中國社會對本屆諾獎的反應似乎比較冷淡。筆者認為,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面對諾獎,中國仍需反思。

  曾幾何時,諾獎就像一塊心病,令中國科學界一年一度的陣痛。自從1997年和1998年,美籍華裔科學家朱棣文、崔琦接連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中國人對諾貝爾獎一直充滿著的渴望。然而許多年來,政府在增加經費、吸引人才等硬件方面投入了很多,卻忽視了對科學精神、科學制度等軟環境的營造。

  為何諾獎不能更多的花落中國?從今年的兩件事上可窺一斑。一是,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的撤稿事件,使人們的注意力從“諾獎級的研究”轉移到“是否有造假行為”上。而針對已撤回論文的官方調查是否會啓動、以什麼程序操作目前都仍不明朗。二是,近年來中國學者的學術行為一直受到國際質疑,學術醜聞不斷出現,比如今年4月,中國107篇學術論文集體從《腫瘤生物學》被撤,這些都集中反映了現有科研體制以及學術界思想的整體不成熟。

  當然,有目共睹的是,近些年來中國科技整體能力正持續提升,“兩彈一星”、高性能計算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訊、北鬥導航、載人深潛、高速鐵路、航空母艦等一系列工程技術成果正在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雖然諾貝爾獎并不是評判科學成就的唯一標准,更不能當作科學研究的唯一目標,但它必竟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學獎勵,獲獎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類科學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通過諾獎,中國要看到在基礎研究、體制創新、激勵保障方面還存在巨大差距。

  按照諾獎得主、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的話說,獲獎不是目的,做科學工作才是目的。時至今日,科學已經不僅是一種社會制度,更是一種文化和價值觀。當下的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科技體制正在改革,科研文化也正在營造,中國科研需要更多“安靜的屠呦呦”,而諾貝爾獎也不會遺忘和疏忽那些孜孜以求者。期盼更多的中國科學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中華民族的智慧。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