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九大引領兩岸關係進入新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18-02-11 00:17:32


 
  如何定義這個“最大公約數”,是“畫出最大的同心圓”的基礎。所謂公約數,本是數學的概念,指的是幾個整數能被整除,公有的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約數;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如4是8、12與16的最大公約數(百度百科)。將之運用到社會科學的政治領域,就是求取最大的政治概念認同。那麽,什麽是兩岸之間最大的政治概念認同?或者什麽是兩岸之間可以求取的最大共識?在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础下,毫無疑問,當前兩岸最大的公約數就是對和平發展的認同。以這個最大公約數為基準畫出的最大同心圓内,包含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和平統一的期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内容。這些内容構成了當前兩岸關係上最大的政治同心圓。不斷做大這個同心圓,爭取更多、更廣泛民眾的支持輿認同,這就是兩岸關係中“最大的政治”,也是我們一切對台政策的目的所在。

  由此出發,首先可以看到定義台灣同胞政治身份的重要性。十九大報告提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在這裡,習總書記用“兩岸同胞”這一概念,作為兩岸關係的主體,形成了兩岸關係中人民身份的“最大公約數”。也就確立了台灣同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主體性身份,他們與大陸同胞共為主體,共同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主人,成爲兩岸關係的主導者。這就給予了台灣同胞最適合自己以及與國家、民族未來發展相適應的新身份。這個新身份,也賦予他們作爲中華民族偉大組成部分的光榮與尊嚴。

  這個主體性地位的確認,定義了兩岸“一家人”的身份,理所當然地推導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在最大限度上畫出台灣同胞的利益同心圓。

  “兩岸同胞”這一概念,作為兩岸關係主體的最大公約數,也相應承擔了發展兩岸關係的主體責任,即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三個共同”: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這樣就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弘揚中華文化與反“台獨”的歷史責任賦予了兩岸同胞,充分發揮了兩岸同胞當家做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個共同”的要求,是心靈契合式統一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兩岸同胞的歷史責任和現實奮鬥目標,確實體現了“最大公約數”的意涵。

  兩岸關係“最大公約數”的政治基礎,是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有了這個政治基礎,兩岸關係才能實現和平發展。由於歷史局限和台灣的社會環境及國際因素等種種條件的限制和影響,當前台灣社會和政治團體、民衆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為他們“留出一扇門”,保留未來提高認識、重新回到對於國家和民族認同的正確認知的軌道,是十分必要的。“存在決定意識”。作爲歷史唯物主義者,中共始終認爲,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人們的認識也是會隨之發生變化的。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就能開展對話,協商解決兩岸同胞關心的問題,台灣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也不會存在障礙。”就是這種認知的體現,這也是“畫出最大的同心圓”思維的產物。

  四、促進融合發展,以我爲主推動兩岸關係前行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根據兩岸關係發展的實際情況,以我爲主,不等不靠,主動地提出一系列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重大政策舉措:“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體現了大陸在民進黨執政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加速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思維與政策趨向。

  積極落實台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中的同等待遇,是實現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條件。在上面這些表述中雖然沒有提到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這個重要概念,但在這些具體政策宣示中,不難發現這個政策理念的精髓所在。由此可知,這是大陸今後對台工作的具體指向和主要政策內涵。台灣應該抓住有利時機,把握自己的戰略機遇,與大陸共促、共保、共享和平發展,“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未來”。

  同時,我們注意到,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卻沒有展開具體論述,更沒有如同十八大報告那樣,提出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的具體規劃與安排,如“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等。顯然,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主張“台獨”的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推行一系列“去中國化”舉措與搞“漸進台獨”活動,導致兩岸關係面臨“嚴峻複雜”形勢的綜合考量的結果,體現了他在對台工作中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與方法,也顯示了習總書記對兩岸關係的艱巨性、複雜性、長期性特徵的深刻認識和縝密的思維。

  五、台灣的兩個選擇

  當前的台灣,面臨兩個極其重大的選擇:一個是與大陸合作,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走和平發展與共同發展的道路,“共議統一”,通過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加速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另一條路就是走分裂分離、“一邊一國”的“台獨”或“獨台”的道路。

  兩种選擇決定了兩條道路,兩種不同的前途命運。

  選擇“台獨”,就是選擇戰爭,必然要受到嚴厲懲罰,其最終擺脫不了“被統”的命運。“被統”的過程,將是一個物質、生命和精神遭受極大痛苦的過程,這不是大陸的既定政策選項。如前所述,大陸長期一貫的對台政策就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是十分明晰的。但如果“台獨”勢力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蓄意衝撞“反分裂國家法”的政策底綫,造成“法理台獨”的事實,大陸將被迫採取包括武力在內的各種嚴厲行動,對“台獨”分子痛加懲處,提前實現統一。

  對此,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對“台獨”勢力提出前所未有的嚴肅警告:“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都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堅決反對。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

  “六個任何”的提法,起源於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其中第二條的第二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國家絕不允許‘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這裡提出的“兩個任何”表述,在中共的十五大、十六大報告中得以延續,產生了“兩個任何”的提法:“絕不允許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到十七大、十八大時,她又發展爲“三個任何”:“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祖國分割出去”;“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祖國分割出去。”再到此次十九大報告衍變爲“六個任何”。可以發現,語氣越來越嚴厲,表述越來越嚴密,完全封堵了“台獨”的發展空間。習近平這段短短141個字反“台獨”的表述,受到全場代表4次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充分體現了黨心、軍心、民心所向,這是全體中國人民對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決心的顯現!

  “愛之深,責之切”。不可否認,今天“台獨”勢力的發展壯大,以致高度膨脹到欲行“獨立建國”,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是與相當部分台灣民衆盲目的支持分不開的。民衆需要喚醒,人民需要教育,當年日本與德國的歷史經驗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民粹不等於民意,局部的片面民意不代表真理。如果一味以局部地區民衆的願望、以他們所謂的民主要求作爲衡量是非對錯、甚至是主權領土的標準,難免會重蹈歷史覆轍,使大多數民衆的根本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因此,大聲疾呼“台獨”的危險,嚴厲警告主張“台獨”的政黨與政客,並不是恫嚇台灣民衆,恰恰是對台灣人民大愛的表現。

  兩岸關係的前景和台灣的未來,已經清晰地展示在我們的面前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完成國家統一,這是“兩個一百年”戰略的必然結果,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六、結語

  2017年是兩岸交流30年,十九大的勝利召開,也正好處於這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十九大規劃部署了中國大陸未來三十年的發展方向和道路,展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也必將在這個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得以實現。從這個角度看,十九大可說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又一偉大的轉折點。“台獨”之路已經徹底被封閉,台灣唯一明智的選擇在於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求取兩岸認同“最大公約數”,以此為基準,畫出“最大的同心圓”,共議統一,共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新中國。這是一個飽含中華文明基因的新中國,是一個充滿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新中國,是一個全體中國人構成命運共同體的新中國,是一個對人類文明做出新示範、標示新的發展方向和道路的新中國。

  兩岸統一的曙光已經在中華民族的視野中顯現,相信在下一個三十年內,在十九大報告的指引和安排部署下,兩岸同胞必將能夠看到祖國完全統一這一偉大歷史時刻的到來!

  註釋:

  ①龐元正“論鄧小平的歷史機遇思想”,《人民日報》1995年1月19日。

  ②2015-1-31,“習近平:形成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新華社。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1月號,總第241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