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佛光山 聽星雲大師講管理
http://www.CRNTT.com   2018-01-30 20:46:02


 
  “為什麼不要加薪呢?”

  在佛光山,清晨出門,即使是一份掃地的工作,這里許多師父們見到面,都會問候一聲:“老伯早!”在這里,人格的尊嚴受到敬重,這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

  所以,彼此尊重很重要,就是得益,就是互利。這種尊重是發心,是自覺。

  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就是“不管理”?

  大師說:“對,就是不管理,無為而治。”

  這種“無為而治”還體現在佛光山的民主管理中。宗教管理,歷來大多長老制,都是聽師父的,哪有民主?為什麼佛光山可以實行民主管理?

  其實民主選舉在佛光山,已經實行很多年了,這也是很自然的過程,由星雲大師自己做出示範。早期,佛光山宗長的任期是六年一任,大師原本做了二任之後就要交棒,時值初開山,經大眾會議再做一任,做了三任之後,就退居二線。現在的宗長是四年一任,由民主選舉方式產生。

  其實,開山的星雲大師在佛光山數十年了,沒有一個人不希望他繼續在位,他說:“大家都不要我下台,要我繼續領導。但是我不能,制度是我訂的,民主是我提倡的,我不能不遵循,不這麼做就沒有制度了,所以照做。大家自我要求的民主,意義不一樣,自我要求就是民主的效果。民主不是我的,民主是共有的。”

  大家自覺遵循制度

  佛光山民主制定的制度,大家都會自覺遵循。像在佛光山,出家人連剃頭的時間都是一致的,規定同一天削髮。如果哪一個人出來,頭髮和別人不一樣,他就會覺得彆扭了。

  制度是受大家尊敬的,星雲大師說:假如他們要改,也是可以改的,如果認為這制度不好,經過會議通過也就改了。會議是公眾決定的,共同決定要實行。他們也不會輕易改,要改,都是因為看到民意或情勢有需要,大家有共識。

  訪談到後來,星雲大師說了:“佛光山的管理,我覺得不重要啦,佛光山的管理,就是佛教的管理,就是讓人歡喜快樂,我們這兒天天過年啊!心無城府,沒有嫉妒、貪欲、怨恨這些東西,所以很快樂。”

  出家人的管理和在家人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企業團體管理就是讓你出效率,強調要賺錢。而佛光山的管理是要大家歡喜快樂,目標不一樣。“我們不要人家替我做出什麼成績,替我建多少廟,替我賺多少錢,我們不要這個。我們要規矩、要道德,要大家歡喜。”這是佛光山的管理追求。

  星雲大師反覆強調:“我沒有什麼了不起,但佛教的管理了不起。我是以佛教的管理為本。”他要我把“六和僧團”記住、推廣,並一一加以解釋。

  六項大眾共同遵守的原則

  佛教稱出家人共住的團體為“六和僧團”。六和,是六項大眾共同遵守的原則,可以讓僧團安樂清淨、和諧無諍。是哪六項呢?

  第一、身和同住:在行為上不侵犯人,是相處的和樂。僧團的大眾,沒有你住高樓,我住平房;你睡大床,我睡在地下的情形,都是平等共居,和合共住。吃的、用的,大家都平等的。一樣的衣服,沒有特殊。

  第二、口和無諍:在言語上和諧無諍,是語言的親切。僧團大眾共同信佛、讚法、敬僧,必須做到語業清淨,彼此說話懇切,言語柔和,一切以理性為訴求。星雲大師說,講話不能講敵對的、刺激的,要朝好處想、朝好處說。

  第三、意和同悅:在精神上志同道合,是心意的開展。大家依止在同一信仰的基礎上,因此心意共通共有,不會“幾家歡喜幾家愁”,是普遍平等的歡喜。最後大家就共同歡喜。

  第四、戒和同修:在法制上人人平等,是法制的平等。僧團大眾受持戒法,進退有節,儀禮有據,上至住持大和尚,下至參學僧眾,一樣吃飯,一樣修持,一樣要威儀莊嚴,持戒守法。

  第五、見和同解:在思想上建立共識,是思想的統一。在佛教里,佛陀是領導中心;法是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等,為大家共同依止、理解;戒律是共同遵守的規約。思想見解一致,即共同成就的前提。

  第六、利和同均:在經濟上均衡分配,是經濟的均衡。僧團大眾,不論是金錢或物資,乃至知識上,大家受用均等。

  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而這些守則在社會大眾、企業管理中同樣適用,企業團體以此管理,社會就和諧了。“胡錦濤用了‘社會和諧’,我呢,則倡導五和。”

  星雲大師對我說:佛門有謂“叢林以無事為興隆”,實際上要人和,才能無事。在僧團,平時以“六和敬”來維繫人事的和諧;對於社會大眾,我則提出“五和”的理念,即“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

  依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五和”,是從小擴大,先從自我做起,能自心和悅後,再慢慢擴大到家庭,就能家庭和順,進而擴及社會,在與人相處上,人我和敬,自然就能夠社會和諧,甚至逐漸達到世界和平的目標。從自己開始,我心里很高興、很快樂,窮也沒關係,但我很快樂。大師說:“這將來可以寫一本書的。”

  大師的中華文化佛教寶典

  說到這兒,星雲大師拿出一本書來──《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教佛教寶典》,然後讓我高聲朗讀他寫的序,大師深藏多年立志出版此書的心願躍然紙上。《365日》不是童話,也不是聖經故事,而是星雲大師呈獻給旅行者們的中華文化佛教寶典。

  這是一本星雲大師用了50年時間致力編著的寶典,至今才圓夢。早在50年前,他“就有志於此一工作”,讓眾生在一日又一日,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的人生旅途中,面對徬徨無助,悲歡離合、榮辱毀譽,成功的喜悅、失意的傷感時,有中華文化的勵志精神指點迷津予以相助。

  回到香港,我撰寫了《365日》讀後感:“星雲大師給你一生的寶典”,發表在香港《文滙報》副刊。

  星雲大師在大陸有一個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他有一個設想,要選拔青年“好苗子”,以此讓年輕人得到提升、成長。那次臨分別時,大師囑咐我準備參與到年輕人的教育培養中。

  這幾年,無論是台灣,還是香港,年輕一代培養的重要性越來越受關注,回想星雲大師所言所行,他所關心的,他要做的,他急迫思考的,都是社會最關切的。

  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其實,就是縱貫人生的思想,是人生哲學的道理。(原文刊《超訊》月刊)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