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衛星“張衡一號”成功發射
http://www.CRNTT.com   2018-02-03 10:00:09


 
  “張衡一號”升空距地震預報有多遠?

  作為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張衡一號”是如何監測地震的?它將為地震預報做出怎樣的貢獻?

  為建地震電磁監測衛星系統作準備

  通過電磁監測發現地殼異動,從而預判地震,在學界一直被認為是很有希望的嘗試。原因在於,一旦發生強震,地球內部的電磁信息就會出現異常。

  “張衡一號”工程首席科學家申旭輝告訴記者,地震時發出的信號包括高頻和低頻兩種,高頻信號傳到地表就消失了。傳統電波科學和地震學理論認為,低頻信號可以傳到地表,但是到不了衛星的高度,就會被大氣層吸收。

  “但我們發現,低頻電磁波的某些頻段完全可以傳遞到電離層,影響電離層的運動,並被衛星觀測到。”申旭輝介紹,“張衡一號”2006年啟動關鍵技術預研後,通過電磁波傳播的解析解、數值解和實際觀測數據檢驗,證明地面和地下輻射源激發的低頻電磁波能夠發送到衛星高度。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張衡一號”將成為一個試驗平台,重點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磁波、電離層等離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這些數據有助於探索地震前兆信息和空間環境監測預報,為未來建立地震電磁監測衛星業務化系統作技術準備。

  處於獲取地震預報的數據階段

  地震預測是世界性的難題。大約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全球才開始地震研究,至今取得了一定進展。而由於地震的極大複雜性,“地震預報太難,靠一顆星、兩顆星不可能解決問題。”申旭輝坦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